在門口等待結果的孫立恩和消化內科的醫生愉快的聊了起來。孫立恩這個“診斷小天才”的名頭還沒有響亮到遠在波利坦維亞的維和醫院都能知道的地步。兩個醫生在進行日常的“病例分享”過程中,孫立恩不斷收獲著面前這名消化內科醫生的驚嘆。等兩人聊了一陣后,對方生動形象的給孫立恩起了個外號,“你這就是醫學界的柯南嘛!”
孫柯南同學攤了攤手,對此表示了無可奈何,“這些事兒都不是我自己找的……人在家中坐,事情找上門啊。”
·
·
·
檢驗報告在兩個醫生的蹲守下出爐了。檢驗科的病理檢查結果是“考慮糜爛、炎性滲出,鏡下見大量急、慢性炎細胞浸潤”。這個檢驗結果和之前的胃鏡檢查結果一對,診斷內容就自然而然呼之欲出了——急性食管壞死(黑色食管)。
“住院吧。”消化內科的醫生撓了撓頭,語氣中卻沒有無奈——反而是興奮多一些。其實也很好理解,這種食管疾病發生的概率低的嚇人。國內僅有17年報道過一例而已。加上國內的報道,全球一共報告過七例。現在第八例就發生在了自己面前,任何一個醫生都會感到興奮——光憑這個,他至少就有三篇文章可以發。
急性食管壞死的發病機制仍不清楚,七例報道中的患者大部分都有基礎疾病。其中胃食管反流病、酒精中毒和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最為常見。酒精性肝炎和肝硬化肝性腦病也有報道。而彼得的情況又比較特殊,他是唯一一個長期飲酒,卻沒有酒精性肝炎或者肝硬化的病人。
是的,彼得雖然有嚴重的酒精依賴,但他卻奇跡般的沒有罹患肝硬化或者酒精性肝炎。對此,孫立恩和消化內科醫生想不出任何可能的解釋,最后大家只能把這歸結為俄羅斯人的體質問題。而急性食管壞死也不算什么特別嚴重的病變。至少七例報道中只有那個肝硬化肝性腦病的患者最后死亡,而死亡原因也是肝衰竭而非食道壞死所致。
“給他上抗生素對抗感染,用奧美拉唑抑酸控制損傷。甲氧氯普胺止吐,糾正一下電解質平衡就行了。”消化內科的醫生和孫立恩商量了一會后,敲定了治療方案。“主要還是以控制損傷,促進身體自然灌注再通為主。”
食管內部供血結構復雜,醫生們雖然無法找到導致急性食管壞死的血管,但人體本身擁有的代償能力卻能讓這個區域的供血自然恢復。他們要做的事情就只有保護好食管,控制進一步損傷,然后等待。
孫立恩看著這個檢測結果,然后在心里下了個決心——回國之前,他不打算再直接參與到治療里了。
這莫名其妙的罕見病體質,不知道用什么藥才能治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