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熱是一個成因非常復雜的癥狀。但總體來說,這是因為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工作所導致的。
感染是導致發熱的主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而感染中又有包括細菌、真菌、病毒、立克次氏體等等微生物、以及寄生蟲之類的眾多原因。在這些原因中,新型冠狀病毒是個后來者,同時也是一種新生產物。
僅從常理出發,醫生們也能作出一個很簡單的推斷——現在的云鶴,并不是所有發熱患者都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事實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在總發熱患者人數中占到的比例應該是極低的。
但這個“極低”并不意味著發熱患者之間就沒有傳播風險。恰恰相反,在寒冷天氣下排隊的人群簡直就是各種呼吸道傳染疾病病原體最愛的溫床。
寒冷會讓人體黏膜上的血管收縮。而收縮的血管會阻礙免疫細胞抵達黏膜。這會直接導致黏膜內的淋巴細胞等免疫細胞數量減少。而因為其他因素發熱的患者本身的免疫系統處于激活狀態,大量的T細胞正在針對原有的病原體而積極工作。此時,抗原呈遞細胞如果發現了新型的病原體入侵體內,按照原有規律向T細胞在內的免疫細胞傳遞抗原,就會出現T細胞數量不足的問題。
樹突狀細胞可以刺激T細胞再生,而抗原呈遞細胞能夠將病毒脫殼整合轉錄后,翻譯產生合成病毒蛋白——內源性抗原。這個工作流程和抗原呈遞細胞針對細菌感染的外源性抗原產生流程不同。
而抗原呈遞細胞無法同時進行的這兩種抗原的加工和提呈。換言之,一旦患者先感染了細菌,那么他的身體對于病毒的抵抗能力就會被削弱。
混合感染是一種臨床常見的問題,多種病原體同時感染患者之后,情況就會開始變得很棘手。
“對于沒有呼吸道癥狀和腹瀉的發熱患者,應該首先考慮集中隔離或者留觀,并且對他們進行采樣,送核酸檢測。”孫立恩對衛健委的工作人員建議道,“必須把他們和有高危癥狀的患者先區分開,保護易感人群。然后再開始著手對有高危癥狀的患者進行分流檢查。”
“這個我會向上級匯報的,但是人手上和執行上不一定能做得到。”現在云鶴的情況有多嚴重,衛健委的工作人員比誰都清楚。但因為有各種各樣的“干擾因素”,所以具體到實際執行上,未必能夠按照最理想的狀態實施。
“盡量做吧。”孫立恩嘆了口氣繼續道,“發熱門診也要分流,所有人都聚集在一起這個肯定是不能接受的。”
孫立恩現在能想到的最合適的分流方案,就是以社區為單位,分批次的將社區內有問診需求的患者送到鶴安醫院來。社區首先過濾掉非高危癥狀的患者,然后再通過分批次運輸的手段,將這些高危患者之間分隔開送到醫院里來。
“發熱門診也要關口前移,所有需要進入醫院的患者首先進行復核檢查體溫、血常規和CT影像。”最理想的情況當然是對所有來到醫院的患者進行核酸檢查。但現在還不具備這個條件,相關的IgM和IgG體外反應試紙條也還在研發攻關當中,一時半會指望不上。因此,這個關口前移就必須以一些現在已經掌握了的,新型冠狀病毒比較容易出現的癥狀為主。
“和確診患者有密切接觸的,尤其是確診患者的家屬需要優先檢查。”孫立恩繼續說著自己的想法,作為非傳染科醫生中見過甲類和乙類傳染病最多的醫生,他確實有些“心得體會”。“還有就是口罩問題,這個必須請有關部門給我們解決掉——CT檢查室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我們也不可能每一次檢查后都對檢查室進行一次徹底消毒。這樣會嚴重拉低檢查效率的……”
這位衛健委的工作人員思考了片刻后問道,“那……用移動式CT行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