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幾秒鐘之后,他還是決定放棄思考這個問題。其實原因很簡單,作為一個中國人,孫立恩和其他中國人一樣有一個固有觀點——生存權高于一切。人能活著,比能活的舒服更重要。
醫療資源不夠的情況下,要醫生們給與每一個患者同樣的“人文關懷”是一件不切實際的期望。不管是在當時的北五區,還是在現在的鶴安醫院發熱門診,孫立恩的第一反應永遠都是先保證基本的醫療服務,而不是和人瞎客氣。
現在他們要做的事情就是給人看病,用最快的速度診斷、分流、開出檢查內容,然后再判斷這個病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幾率能有多大。客氣當然能讓這些等待了很久,并且心理緊張的患者舒服一些。但這勢必會占用醫生的時間,最終導致其他患者被診斷的機會遭到剝奪。
現在是特殊時期,是戰爭時期。要用打仗的思維方式和手段來應對,才有獲勝的可能。
進入診室的孫立恩就像是坐在重機槍后面的火力手,他用最快的速度消滅著每一個來到自己面前的“敵人”。五句話,爭取每一個病人都用五句話完成第一次問診。這就是孫立恩現在的基本工作方式。
“你好,哪里不舒服?”今天的三十一位病人走進診室的時候,孫立恩在診室里的時間正好滿一個小時。在孫立恩看來,這位患者的狀態欄看起來就稍微有些奇怪。
來看病的是一個年齡只有十三歲的初中小朋友。而她的狀態欄上則沒有任何疾病的名稱,所有的狀態欄都是癥狀。
也就是說,在來到云鶴一周后,孫立恩遇到了第一個需要進行診斷的、可能是罕見病的患者。
“叔叔,我肚子疼。”這個小姑娘捂著肚子,臉色蒼白。孫立恩甚至可以看到她額頭上滲出的汗水。她捂著自己的肚子,用疼到發抖的語氣說道,“我……我……好疼啊。”
孫立恩皺著眉頭快速看了一遍狀態欄上面的提示,然后困惑了起來。
“朱劉莊然,女,12歲。白細胞數量增多發熱右側腹痛反應蛋白升高嘔吐盆腔血性積液你家長來了沒有?”孫立恩的第一反應就是詢問監護人。這是一名只有12歲的小姑娘,而從狀態欄的提示順序上來看,似乎是某種急性腹腔炎癥導致的急腹癥。從白細胞數量增多和C反應蛋白升高上來看,似乎應該是某種感染所致。
但是這個盆腔積液就很讓人頭疼,尤其是在狀態欄提示“盆腔血性積液”的時候,孫立恩的頭就更大了。
十二歲的小姑娘得了婦科病?還是說有卵巢或者輸卵管腫瘤、肝腎疾病?
“他們……社區的叔叔阿姨不讓他們一起過來。”小姑娘艱難的搖了搖頭,在她搖頭的時候,她臉上已經開始有淚珠往外冒了,“叔叔你救救我吧……我肚子好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