糟心時刻一直持續到了第二天早上。等到和呂志民交班,孫立恩才終于找到了一個能夠替自己糟心的“受害者”。
“麻煩。”呂志民對于現在的情況做出了簡單評價,然后無奈道,“院感那邊怎么說了?”
“做培養,等mNGS對比。”孫立恩攤了攤手,“對比結果我這兒還沒收著信兒呢。”他對呂志民道,“我估計呂主任你今天班上就能收到結果了,到時候再說吧。”
mNGS結果出來的速度比較快,但采樣培養就難說了。不管是用PCR擴增特定片段對比,還是直接用瓊脂培養皿,這都需要時間。
呂志民翻了個白眼然后問道,“搶二床的情況怎么樣了?抗生素有沒有用?”
周軍給田康用的抗生素是基于經驗而采取的應急手段,亞胺培南合并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的治療手段本身就是個“求穩”的方案。
亞胺培南是目前臨床使用的抗生素中,細菌出現耐藥率最低的特殊使用級抗生素。平均8.4%的耐藥菌出現率讓這種藥物成為了對抗耐藥菌的最佳武器之一。
“目前看肯定是有些用的。”孫立恩有些不確定的說道,“患者體溫下來了,不過白細胞的水平還是挺高——目前還是沒有其他的變化。”
以經驗來看,判斷抗生素是否有效一般需要至少兩天的觀察時間。如果抗生素效果不錯,第二天就能有比較大的改善。
如果耐藥,患者的病變位置會繼續加重感染,同時還可能出現更加嚴重的癥狀——比如菌血癥或者膿毒癥等重癥感染的全身癥狀。
要趕在事情發展到難以收拾之前判斷出抗生素是否有效,這不光需要醫生們多年的行醫經驗,更需要大量的數據支持、檢驗結果、藥敏培養……以及一些好運氣。
對于在ICU內感染了耐藥菌的患者來說,醫生們的每一個操作和判斷都至事關生死。在ICU中感染了耐藥菌,并且還表現為醫院內獲得性肺炎的患者,死亡率往往在60%以上。
這樣的威脅讓所有ICU內的工作人員都把無菌意識當成了必須的操作準則,但這仍然無法完全避免ICU內發生這樣的感染事件。
“這種感染呢……呂主任你肯定比我們都有經驗。”孫立恩非常不厚道的把事兒推給了呂志民來處理。狀態欄在這個時候確實發揮不上用場,還不如讓專業人士來處理專業問題。“您多費心,這個患者情況還是比較特殊的……”
孫立恩大概說了一遍田康身上霍奇金淋巴瘤縮小的事兒,呂志民臉上的表情頓時更復雜了。
“這種腫瘤患者啊……”他嘬著牙花子無奈道,“這樣的患者本來免疫系統就弱,病毒感染再加個可能的耐藥菌,這老天爺都看他不順眼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