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日后,中秋至。
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美不勝收。
各家王孫公子,富家巨室,皆登危樓,臨軒玩月。清音閣一眾樂人浩浩蕩蕩出發了,途中見燈火通明,熱鬧非凡,一行中人皆服飾素雅,身段纖纖,溪音則照例以紗覆面,不示于人,衣袍是鵝黃色,也不扎眼,看著只是個乖覺的尋常女娃。
相府賓客已至,紛紛入席,觥籌交錯,彼此寒暄著。
主家命清音閣樂人登臺演奏,只見那為首的琴師輕撫琴弦,音色清明,直擊人心。宛若看到月中仙子輕輕舞動衣袖,婉轉悠揚。隨著曲子的深入,各種樂器的交融與碰撞,似是漫天諸神親臨浩然天地,莊嚴肅穆,琴師的手在琴弦上變換得飛快,晚風吹動著于衣袖和發絲,飄然若仙,吸引了一眾人等的注意,其中便有那席間的畫師子末。
子末見那琴師身形與溪音頗為相似,已有些狐疑,又聞其琴音如此,已經猜得**不離十,定是那溪音小娘子。想不到與她緣分不淺,暗暗喜悅,定是天意如此。
正沉浸在一番胡亂的想象中,子末忽憶起宰相大人所說的進獻美人一事,頓時興致大減,不由得為那娘子擔憂了起來。若是真選中了溪音娘子,伴君如伴虎,怕并非是好事。可是自己一介卑微畫師,如何能阻,且為她祈禱不被選中的才好。
曲罷,眾人行禮欲行禮退下。
只聽有人說道:“且慢,適才彈琴的可是清音閣的溪音琴師?”
子末聽到這話心頭一顫,想不到這娘子竟有如此名氣,怕是大事不好。
溪音施施然行禮道:“小女不才,正是溪音。不知貴人有何指教。”
席中眾人紛紛交頭接耳:“這竟然是溪音琴師,可聽說那琴師從不曾露面,若不是宰相相邀,怕是我們也難見上一遭呢。”
“是啊,我也就曾隔著屏風聽過一曲,也是兩年前了,如今這琴藝似乎更進益了。”
那人又繼續道:“溪音琴師以一曲《凌歌怨》聞名汴京,某自長居這汴京城還未曾聽過此曲,近日借蔡大人的光,不知可否有幸聽琴師獨奏此一曲?”
溪音恐太過招搖,便有意回絕:“貴人謬贊,小女不才,確實習得過此曲,只是中秋團圓,此曲悲戚,不宜掃了各位貴人的雅興。來日若您得閑,小女在清音閣恭候,定為您彈奏此曲。”
“詳與不詳,在乎心境。今日諸位受邀赴宴,皆是歡喜,何懼一曲?”
溪音見那人糾纏不休,只得硬著頭皮欲再度彈奏。其余眾人紛紛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