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這一處的由鐵細菌沉積的鐵稀泥便被挖了回去。
因為距離村子比較近,所以送回去之后,石頭等人又出來,跟著王偉沿著小溪繼續前行。
王偉本以為,需要深入樹林才能找到下一塊鐵細菌的聚集地的。
不曾想,僅僅沿溪前進了幾十米,便意外的再次發現了一團鐵稀泥。
而且這團鐵稀泥的規模看上去很大,采集出來的話,王偉估計少說也有七八十斤。
仔細一想,王偉便明白了過來。
鐵細菌以鐵為食,自己煉陶的時候都能煉出來小的鐵粒,足以說明泥土之中含鐵量非常高了。
如此高的含鐵量,鐵細菌密集叢生也就不足為奇了。
三角在一旁啃食木頭,順便充當護衛的作用。
而王偉等人,則將沿途遇到的鐵稀泥都挖出來,一趟又一趟的搬回村中去。
一天下來,他們幾乎挖了近千斤的鐵稀泥,收獲大大的超出了王偉的預料。
再往前走的話,就是山谷的正中央,溪水凝聚出來的小湖了。
林中的小湖并不是太大,但卻是樹林里面現在唯一的水源。
有著一層薄冰的湖面根本不堪一擊,隨便來頭體型大點的生物,都能踩破冰層,開鑿出飲水口。
隔著老遠,王偉便能夠聽到那邊傳來的獸吼聲。
保險起見,也是因為天黑了,王偉便決定不再深入,騎著吃得飽飽的三角龍,帶著族人掉頭回去。
盡管可以預料,小湖那邊,肯定會有更多的鐵稀泥,但是對于王偉來說,很明顯還是安全更加重要。
回村之后,五個燒炭的‘蒙古包’經過這兩天的焚燒,早已經熄滅了。
現在將手放在土包上面,冰涼一片,并沒有余溫傳出來。
王偉用木棒將土包外面的土層敲破,露出了里面燒制成功的炭條。
一根根的炭條燒的很是完整,看上去非常的喜人。
王偉從中抽了一根炭條出來,拿到一旁用石塊碾成粉末,然后倒入陶罐中去。
接著,又在山腳的地方,用陶罐裝了一些灰石的石粉回來。
最后,用熱水將凍得硬邦邦的鐵稀泥融化,在其中加入探渣和灰石的石灰,像和面一樣捏成球狀放在一邊。
這里面,焦炭的作用是還原劑,加熱劑,而灰石則是用來脫硫造渣的。
王偉捏的每個泥土都比拳頭稍微大一些,其實形狀大小都無所謂,主要是讓探渣和石頭灰能夠同鐵稀泥相互融合。
等捏了二十多個泥球之后,晚飯也好了。
吃飯的時候,桐樹好奇的打聽王偉做的那泥球是什么東西。
現在他們基本上算是摸清楚了,王偉只要一有動作,肯定會弄出來好東西的,所以對于王偉捏的泥球,大家都充滿了期待感。
只不過,王偉故意賣了個關子,并沒有告訴他們這是用來做什么的,搞得大家心里面都癢癢的。
吃過晚飯,三角愜意的趴在火堆旁邊休息,而昨天桑水他們帶來的獸皮,也硝制完成了,被撈了出來放在一邊晾干。
其余的族人閑著沒事,一部分回到了山洞,一部分跟著王偉看他今天要搗鼓什么東西。
窯爐在下午出完一爐陶罐之后已經停了,將爐子里面的草木灰掏出來后,王偉指揮著大家將炭條抱了過來,在爐子里面擺放了起來。
第一次試燒,根據從系統那里學到的經驗,王偉只放了四個泥球。
煉鐵的話和燒陶有所不同。
燒陶哪怕溫度足夠了,往往也需要六七個小時甚至更長的時間來等待泥土在高溫中產生變化。
而燒鐵就很容易了,根據水漏上所顯示的時間,差不多一個小時,王偉就將爐火熄滅了。
前幾天水漏做好之后,王偉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將時間給確定下來。
很多人覺得,在野外生存的話,沒有帶手表之類的東西,很難確定時間。
其實恰恰相反,只要掌握了方法,時間反而是最容易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