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在全世界都享譽盛名的雜交水稻。
其實最開始的水稻產量是不高的。
就像是古代,一旦發生饑荒,那就是餓殍遍野,人們易子相食,為什么,還不是因為田地的產量不高么。
如果把現在的雜交水稻弄到古代去,我敢保證,哪怕碰上什么八十年一遇的大旱,一百年一見的洪災,一千年一遇的美人......咳咳,反正只要那個時候的人都是勤勞的,就絕對不會發生一旦天災就家毀人亡的事情了。
畢竟,種一年的食物,夠好幾年吃了,還他么的怕什么天災。
今年天不好,明年種唄,反正存糧充足,咱不慌,總不能年年天都不好啊。
除了這些典型的例子,還有許許多多的東西,高產的棉花,快速成材的木料,專門分泌工業所需材料的植物,等等等等,都是人工培育,雜交,或者轉基因改造出來的。
否則的話,哪有那么多,又無毒,又適合人類口味,成本還低廉的農作物和水果給你吃啊。
王偉記得他小的時候,橘子都他么的是個稀罕物,過年走親戚能夠分到一小瓣,一整天都開心得不得了。
而在這個世界,能夠批量種植,供族人食用的植物已經有了。
那就是青稞。
雖然產量和很多東西比起來,差別都有點大。
但是作為一種主要的農作物,還是可行的。
只不過,野生的青稞,畝產能有多少?
雖然王偉肯定會專門找人來培育,雜交出來最為適合種植的品種。
但這玩意是需要看運氣的。
運氣好,三年兩年你就有成效,運氣不好,十年二十年你都提升不了產量。
而有沒有合適的農作物,暫時部落人數少還沒有什么影響。
但是等到日后,部落人口多了起來,或者突破萬人大關的時候。
正兒八經的耕種就得開始推廣了。
如果那個時候,王偉手中沒有好得農作物又該種什么?
一年辛辛苦苦冒著天災蟲害去耕地,結果種的東西還只夠吃個半飽。
誰他么的去種地,還不如去狩獵。
可是狩獵的話,又注定不能形成大規模的部落,人口也不可能集中的。
雖然可以養殖。
但是所有人都知道,養殖是有虧損的。
畢竟,將植物轉換為肉食,是有一定損耗的。
就像是你種植了十斤的大米,你就有十斤的食物。
但是你種植十斤的野草,然后把這些野草給了草兔吃,最后草兔能夠長出來幾斤肉?
一斤,還是半斤?
十斤大米和十斤肉,哪個能夠養活更多的人?傻子也知道肯定是多的那個啊。
現在村子靠著河,挨著湖泊。
養殖加上捕魚,支撐個萬人的部落應該是沒有太大的問題。
但是日后再想擴大部落的規模,新的生活方式就成為最大的限制了。
資源就那么多,只能養活那么多人,人多了,大家都會挨餓,人再多一些,就會有人被餓死,那樣人數自然就上不去了。
所以,系統的這一項功能,對于王偉來說,才是最最最重要的了。
有了這項功能,日后王偉發現了什么適合的農作物,或者運氣好的話,發現了野生的稻子和小麥,只要消耗震驚點數,就能夠將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培育雜交縮短到幾天甚至更短的時間。
有了新的種子,只要部落有了自保的能力,就足以大規模的墾荒種植,就能養活更多的人,那就再也不用擔心,人數無法太過聚集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