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華城,還在和平繁榮中迅速的發展著。
人口已經破五萬了,不過,方圓數百里的范圍內,所有的部落基本上都被征服了,更遠的地方哪怕就是翼龍隊也不是那么容易發現新的部落的。
所以人口的增長,漸漸變得緩慢了起來。
華城的第二艘巡回號已經正式下水,進入了最后的調試階段。
同第一艘巡回號相比,巡回二號的外壁多了一層鋼板。
這是華城的鋼鐵廠的最新成果。
從茹毛飲血到第一座重工業的工廠的誕生,華族只用了短短五年的時間。
只不過,除了這個鋼鐵廠外,華城其余配套的工廠,還是處于斷層階段的。
其實五年的時間建立一座工廠,真的不算快。
當初新中國成立的時候,一窮二白什么都沒有。
國外對于國內的科技封鎖,處于一種極端的狀態。
但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的科學家一邊探索一邊實踐一邊運用于生活,天知道他們在那段艱難的日子里打破了多少科技的封鎖。
從一貧如洗到繁榮昌盛,華夏僅僅用了十幾年的時間。
而在華族,科技的發展不需要族人們操心,在系統的加持下,王偉有著現成的東西能夠拿出來使用。
在這種情況下,用了五年的時間才建立了第一座重工業的工廠,對于王偉這種穿越人士來說,甚至有可能算是一種恥辱了吧。
雖然工業的發展并不怎么順利,但是華城的基建卻足以讓王偉自豪了。
寬闊的道路將華城,大山,碼頭甚至是森林都連接了起來。
馬路的上面,鋪了一層堅硬的水泥。
在重型卡車沒有出現的時代,這樣的道路,只要維護的好,基本上是不會發生損壞的。
哪怕就是三角龍拉的大車,也休想將路基壓壞。
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
道路的貫通,對于華城來說最大的好處就是效率極大的提升了。
原本需要十幾人,辛辛苦苦才能運回來的木料,現在只需要兩個人,幾頭馴服后的野牛和板車,輕輕松松的就能將東西運回來了。
而花費的時間,連以前的一半都不到。
勞動效率的提升,帶來的結果就是勞動力在數量不變的情況下,能干的事情卻增多了。
多出來的人手,要么被征去當兵,要么就是投身于別的事情上,為華城的發展做著新的貢獻。
道路的好處讓族人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工部通過了貫通大山的提議。
山里面的礦產對于華族現在的人口數量來說,基本上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僅靠著翼龍的運輸,對于現在的華城來說,已經不足以滿足日常的消耗了。
畢竟,人口多了,對于礦產的需求也就高了,挖礦的人也多了,可是運輸的數量卻并沒有增加多少,那產量也等于沒有,自然跟不上人口的發展了。
所以,工部對于這件事,是看在眼里記在心中。
終于找到了一個合適的機會,在六部大會上提出了在大山里面修一條路,貫通大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