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鎮的集市位于岐陽、凌風、郿鄔三縣交界處,歸屬權屬于羅鎮大隊。
集市是民間自發興辦起來的,羅鎮大隊只提供場地收些場地費什么的。
秦源牽著外婆的手走進集市,見做小買賣的一街兩行;三舅在一個墻角落擺著鐵器攤子,鐵器攤子前面還有個小書攤;小書攤上跟前圍著不少人,有大人也有小孩。
大人小孩圍在小書攤跟前看小人書,三舅的小書攤有上百本小人書;每看一本收一分錢但不限時間;如果看第二本那就得加收一分錢。
生活困難時期人們渴求文化的欲望不減,花一分錢坐在書攤跟前看小人書;足見書籍和文化的魅力有多強大。
秦源看見三舅的小書攤竟然不想吃搟面皮,而要趕過去看書;但被外婆攔住了。
外婆不喜歡三舅,也不讓秦源去他的小書攤上看小人書。
三舅文墨不淺,可他“不走正道”;外婆想讓三舅跟她學給小兒治病,三舅諷刺外婆是“巫婆”扎勢騙錢。
外婆讓三舅把她記在心中的藥方用筆寫下來,三舅嫌麻煩不情愿。
外婆罵三舅“天生吃草的命,只知道踏胡基、打鐵、擺小書攤。”
百人百性,三舅不愿意傳承外婆的手藝;你有啥辦法?
外婆拉著秦源和英蓮走在前面,娘秦周氏跟在后頭,四人來到西街口賣搟面皮的攤位上。
面皮劉大頭老遠里便招呼:“周婆婆,來給孫孫解饞呀?來來來,快坐下!”
劉大頭是丁劉村人,搟面皮是家中的祖傳;每逢集日都會在羅鎮的集市上出攤,生意紅火得很。
外婆拉著秦源娘、秦源、英蓮三人坐在兩張矮凳子上,劉大頭問了一聲:“周婆婆,調幾碗呀?”
“先調三碗給我女兒和兩個娃娃吃!”外婆說著,從偏緊長襖里面掏出一塊高粱面餅拎在手中。
“周婆婆不來一碗?”劉大頭有意識地問了一聲,不停地撥拉著小鐵鍋里面的搟面皮道:“今天的搟面皮是頭茬面做的,周婆婆最好嘗一口!”
外婆笑而未答,劉大頭已將一盤子搟面皮倒進一只瓷盤子里面推到秦源面前。
秦源看了外婆一眼,外婆慈祥地笑著說:“源兒你先吃!”
說著從手中拎著的高粱面餅上撕下半拉子遞給秦源道:“就著面餅吃!”
秦源從外婆手中接過半拉子面餅狠狠咬了一口,用筷子將盛放瓷盤中搟面皮挑起一筷頭塞到嘴巴里面。
困難時期能吃到一盤搟面皮那簡直就是神仙過的日子,多虧秦源有一個“能賺錢”的外婆。
秦源狼吞虎咽地就著搟面皮啃高粱餅時,劉大頭又開始給英蓮和秦周氏調。
劉大頭從一頂子搟面皮上扯下一張放在小案板上,用菜刀“噹噹噹”切成條形狀扔進小鐵鍋里擱上油潑紅辣子,放上鹽、醋、蒜水子用兩根筷子在里面“波拉波拉”攪拌均勻倒進瓷盤子里面,一盤子搟面皮才算調制完畢。
風味濃厚的的民間小吃生命力旺盛,沿襲了上千年;后來秦源創辦了“秦駱商貿公司”開發特色小吃搟面皮,劉大頭被聘用為技術顧問。
搟面皮光滑、筋道、有嚼頭,調料油波辣子伴著面皮進入人的口腔中;一股醇香的味道直沖天靈蓋,有種趕赴王母娘娘蟠桃宴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