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搟面皮的原料不是糠,不是雜糧,而是真真切切的小麥面。
搟面皮制作工序十分復雜,先要將面和上水揉成面團;軟硬程度比做饅頭的面較硬一些;揉到面團外面光滑為止。
面團揉好后上面蓋一塊濕布靜醒半小時,千萬不能和發了酵的面團存放一起。
搟面皮關鍵是挑選面粉,能儲藏一年以上的麥子磨出來的面最好。
秦源邊吃面皮邊用眼睛盯看劉大頭,見他的光腦袋上油膩膩的;用肥頭大耳比擬并不為過。
和好的面團靜醒半小時后,接下來便是洗面。
洗面是將和好的面團放入桶中倒上水搓洗,一連換幾次水直到洗出水為清水時才好。
將洗下來的面粉水用窗紗過濾后靜置澄清,去掉上層部分清水,稠稀以蒸后實驗結果為準;過稠蒸出的面皮產生龜裂紋,口感發磣發散,筋度不夠;過稀蒸出的面皮軟滑發粘,口感膩而不爽,照樣筋度不夠。
第三道程序是熬制,就是將洗出來的面粉水倒進大鐵鍋里面熬煮,一邊熬煮,一邊要用木棍子攪拌。
這和關中人打攪團的形式是一樣的,但搟面皮比打攪團的難度要高出好幾倍,
關中人有句口頭禪叫“攪團要黏合,九九八十一次攪”。
搟面皮做出來的硬度、黏度要比攪團高出好幾倍,一鍋熬煮搟面皮的湯水沒有個幾百次攪拌那就不叫搟面皮。
所以說,一個青岡木小伙子也不一定能把一鍋搟面皮攪下來;中途得換人輪流攪拌。
面糊糊在鐵鍋里熬煮完畢攪得黏在一起了,將黏在一起的糊狀物弄到案板上用搟面杖搟——搟面皮一說由此而來。
糊狀物搟制這道程序是最考驗人的環節,把面糊狀搟成面條一樣薄放進蒸籠里去蒸;整出來的面皮才叫搟面皮。
如此復雜的制作過程一般人難能堅持,劉大頭祖輩幾十代志矢不退。
劉家搟面皮最初叫“御筋粉”,作為貢品貢獻過皇帝;能在困難的日子里吃一碗皇帝食用的“御筋粉”;那種享受你絕對體味不到。
秦源吃完一盤看著外婆,那眼神是要第二碗。
外婆笑了,對劉大頭道:“那就給我女兒和兩個孫子調第二碗!”
秦周氏慌忙攔住周賈氏道:“娘你不能再貫源兒和蓮兒,一人一盤就行不要第二盤!”
外婆笑著不吭聲,劉大頭趁機鼓動道:“周婆婆來一碗吧!”
外婆蹙蹙眉頭道:“那就給我調一盤,給我女兒調一盤,兩個孫子每人一盤……”
秦源娘三和外婆正在劉大頭的面皮攤點跟前吃得熱汗直淌,他爹趕過來了。
外婆一見秦源爹,讓劉大頭再給調兩盤。
秦源爹沒有推遲,一邊就饃吃著搟面皮一邊給外婆說:“這次換了兩樁子糧食,一樁子小麥一樁子玉米;度過年饉看來沒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