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學一回家,就開始著手《好日子》編曲,包枚的紀錄片拍攝已過半,時間上還是蠻趕的,所以閔學暫時扔下了手頭的其他事情。
在閔學預想中,在原曲上進行改編,應該不會很困難,然而上手后,卻發現并沒有想像中那么容易。
翻著包枚發來的梗概,閔學陷入沉思。
這個名為《改革》的紀錄片,布局十分宏大,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多方面,講述了華夏人民攻堅克難、砥礪奮進,扎實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故事。
乍看之下十分的主旋律,但核心思想其實是緊緊圍繞著改革發展創新。
面對這種大格局,《好日子》的曲風就會顯得格格不入,卻又不可否認其某些方面的經典性。
剛答應包枚時,閔學甚至想過,腦海中會不會再次浮現出與包枚的要求完全符合的歌曲。
然而并沒有,好在閔學也沒有太失望。
對于這種不可控因素,如果養成了依賴性,才是真正的可怕。
在閔學的理念中,只有自身實力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才能在任何時刻應對各種場面,他對這一點一直有著清醒的認識。
所以即便有了傳說中的金手指,閔學卻比以前更加努力的充實著自己。
當然不是說金手指不能用,閔學也不會這么假道學,該用的時候就用,誰說運氣就不能成為實力的一種部分呢?
扯遠了,回到當前。
那么如何揚長避短,才能使這首歌與主題相匹配?
一連幾日,閔學都在考慮從哪個方向入手的問題。
好在包枚雖然接手了如此正向的題材,但根據她發來的拍攝思路來看,包枚是想從小處入手,以小見大,通過人民的生活來反射出改革的進程。
這也讓閔學有了以《好日子》為基礎來下手的余地。
有了思路以后,閔學初步規劃出了兩種方案。
一是在原有旋律不變的前提下,通過配樂的不同,改變原有曲風,去喜氣,存生機。
第二種辦法則是截取《好日子》主旋律,再揉入自己的旋律,形成一首不同于原曲的新歌。
兩種方法各有利弊,第一種優勢在于更為簡單,而后一種則需要有自己的創作,更有挑戰性。
閔學沒有盲目的去挑戰自我,而是由簡單模式著手,先通過配樂的不同來對整首歌進行調整。
為此,閔學還入手了一些簡單的編曲設備,音樂果然是燒錢的玩意兒。
整個編曲過程可以用繁瑣、枯燥來形容,但每每做出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段落時,那種收獲感又是難以形容的滿足。
近幾日,《好日子》的重新編曲占用了閔學大量時間。
好在閔學不是正式在編刑警,不主動去跟案子的話,一般也不會有指派,關弘濟對他是完全放養的管理模式。
否則以刑偵工作的繁忙程度,閔學怕是也沒這么悠閑的功夫去搞創作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