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對童養媳孩子幾乎天天都在一起玩耍、是從小就在一起的玩伴。
在潘家村,最先教童養媳男女互稱“老婆妹妹”和“老公哥哥”的是孫美蓮,自此,慢慢地,大家便有樣學樣、就習慣成自然了、就普及開來了。
因此,在此時的潘家村,人們僅從稱謂上就可以辨別和區分出誰是童養媳關系、誰是親兄妹關系了。
這互稱老公哥哥或老婆妹妹的肯定就是童養媳的關系,而只稱哥哥或妹妹的,就肯定是親兄妹的關系。這也許就是時代賦予他們和她們的時代的印記和特征吧?
這群年齡相仿的男童和女童們,隨著年齡的增長,便在各自家長的管教和世俗的禁錮下,便在時代和社會風俗的熏陶下,他們和她們便慢慢地在發生著角色的歸位和變化。
首先發生的角色的歸位和變化就是表現在男孩和童養媳的在享受教育的權利上。
在每年農歷八月底的時候,當地的很多的私塾便開學了,據說一般都是在農歷八月二十七日開學,因為,這天是孔子的誕辰日,因而,很多的私塾都會選擇在這一天開學。
在開學的這一天,學童們會在私塾先生的帶領下、雙手交疊舉過頭頂、面對孔像恭敬地彎腰鞠躬行三拜禮,然后才正式地開始誦讀四書五經。
這潘家村也不例外,那適齡的潘志光、潘志強和潘志鴻也一樣,他們便在跟著同村的其他兒童們一起,便在潘家自己的祠堂里,在接受六叔公潘廣榮的啟蒙教育,這是男童才享有的特權。
而女童呢,她們卻沒有進私塾的權利,因為,對于女人來講,自古無才便是德,如果女童、特別是童養媳太有才的話,家人就會擔心她會飛走,因此,當地的女童基本上便都會被約束、便都沒有權利去接受文化教育。
因此,曾淑萍、楊翠桃和陳慧芳則只能跟著各自的母親去放羊、放牛、砍柴或者是去干農活耕田,稍大后,做家務和耕織才是她們的本分工作。
自古以來,孩子就是一個家庭的希望和未來,因此,孩子都必須要接受教育,只是,男童是在進私塾接受高大上的文化教育,而女童則僅只能在母親的言傳身教下、在接受很多代代相傳的持家及倫理方面的教育。
因而,在無緣進入私塾就讀的女童的成長過程中,那女童的媽媽便不但是一個呵護、哺育她的媽媽,媽媽便還是一個言傳身教的老師,媽媽便是一個偉大的角色。
曾淑萍與她的小伙伴們就只能在這樣的成長著,他們和她們的日子就這樣的在流逝著……
欲知后事如何?請看下章續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