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隊伍出村時,未逃荒的宗親們都紛紛地出來相送,人人都眼含淚花,逃荒的人則更是邊走邊回頭、三步又兩回頭,大家戀戀不舍、都帶著無奈,眾人淚眼漣漣、凄凄慘慘、悲悲戚戚,真是風蕭蕭兮路迢迢呀,眾人難于預測前路有幾許的艱辛、不測和渺茫……
其時場面的悲凄真是難于言狀。
逃荒隊伍上路后,抽調了幾個青壯年分別陪老耕叔在前帶路及陪六叔公在后面殿后,而老幼婦孺們在各家家長的照顧下則走在了隊伍的中間,這近百個人便像一群螞蟻一樣爬行在了逃荒路上了。
在路上,老幼婦孺們拖拖沓沓,且行且走,晝行夜伏,風餐露宿,大家一邊走一邊隨處采摘野菜,只以野菜、或以干糧充饑,這樣,他們每天也就只是走了十幾、二十里的路程。
在逃荒的隊伍里,有6歲的曾淑萍、9歲的潘志鴻、11歲的潘志光、8歲的陳慧芳、11歲的潘志強、11歲的楊翠桃,還有其他的八、九個小孩,其中曾淑萍的年齡算是最小。
剛上路時,這些大大小小的小孩們還蹦蹦跳跳,在拉手搭肩地走在隊伍中,小孩們的心中都充滿著新鮮好奇感。然而,在一天之后,小孩們則個個都不吭聲了,個個則都變成了被趕的鴨子一樣了,便在被動的跟著走了。在三天以后,則個個都愁眉苦臉、無精打采了,小孩們便只在勉勉強強地跟著走了。
好在,小孩們似乎都懂父母的意圖和生存的艱難,因而,他們便都不敢唉聲嘆氣、更不會哭鬧掉隊、都在懂事般的跟著大人堅持著走下去。
曾淑萍確實是太小了,潘耀輝和何小紅便只得輪流背著曾淑萍走,因而,曾淑萍便是時而自己走、時而是趴在潘耀輝和何小紅的背上被背著走,而其他的小孩們也是在大人們的照顧下,在很艱難地向前走著。
艱難啊!在炎炎烈日下的逃荒隊伍,要翻過蓮花山脈走向江西贛南,他們走的幾乎都是山間的古驛道,古驛道或崎嶇不平、或山高林密,更還常遇野獸蛇蟲鼠蟻出沒的騷擾,所幸的是,隊伍中還得益于有像潘耀文和潘耀華這些走慣江湖的有經驗的人的帶路,更還得益于有捕蛇佬老耕叔來壯膽及穩定軍心。
就這樣,眾人在忍饑挨餓下,在風吹日曬下,心中帶著一點希望,心中帶著對江西的一點期盼,這在鼓勵著大家克服重重的困難,在激勵著大家勇敢地往前走下去。
走著走著,有人被曬破頭皮了,有人的腳板被磨出水泡了,大家也越來越累了,因而,隊伍移動的速度也就越來越慢了,隊伍每天走過的路程也就越來越少了。
好在隊伍中的長輩們都傳承有客家人的傳統,那就是他們都略懂一些中醫和使用一些青草藥的知識,因而,一路上總能采摘、煲煮一些防暑防病的青草水給大家喝,這樣,才使隊伍中不會有人生病。
大約在走了10多天之后,隊伍便要翻越蓮花大山了。
在這天的中午,隊伍便來到了一個叫做風門坳的地方,它是蓮花山脈東西的分水嶺、山高一千多米,風門坳前不著村后不著店,方圓幾十里幾乎都見不到人影,它山高林密、瘴氣沉沉,可謂是一個荒無人煙的古道關隘。
時值中午兩點時分,在經過了這10多天的行走后,干糧吃空了,潘耀輝所帶的羊肉和“米橙”也早就分給大家吃光了,而在此時,多數人所帶的水也喝光了,因而,在這樣的一個地方,人們那是極度的饑餓、那是極度的饑渴、那是極度的勞累、那是極度的疲乏和困倦。
此時,數只老鷹在山坳的上空盤旋著,一群烏鴉也在山路旁的樹頂上啼叫著、窺探著,山坳里瘴氣飄拂、沉悶而幽靜,逃荒的潘家村人則個個步履沉重、面無表情、垂頭喪氣,誰也沒有吱聲,只十個、八個成群,三、五個成行的帶著倦容在前后緊跟著艱難地過坳。
忽然,隊伍中的垂頭喪氣的潘志強在踉蹌了一下后便栽倒在了地上了。
走在潘志強身邊的他的母親孫美蓮見狀,她便趕忙撲向了潘志強。
“咋啦?強兒!”孫美蓮立馬就蹲下托起了潘志強的上身,其時,只見潘志強四肢濕冷、臉色蒼白、口吐白沫、渾身在抽搐,其狀態那是十分的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