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地宗親的幫助下,由當地人提供種子和耕作工具,潘耀輝、潘耀華和潘耀文三家人合在一起,他們首先在這三畝多地上種作了能在短期內就有收成和見效的蔬果作物,然后,再開荒整地積肥,陸陸續續地,他們又種上了短中期結合、能持續有所收成的作物。
這樣,他們便逐漸地就解決了溫飽問題,之后,他們的生活便一天天的就好了起來了。
一兩個月后,潘耀輝他們慢慢地就擺脫了當地宗親的接濟了,他們就能夠自食其力、自我生活了。
這時,潘耀輝、潘耀華和潘耀文三家人自己高興,而當地的親人們也高興。
而那幾個小孩,曾淑萍、潘志鴻、潘志光、陳慧芳和楊翠桃也一起在幫忙勞動,孩子們也又一起過起了愉快的生活,只是,唯一不幸的是那潘志豪卻還是癡癡呆呆、懵懵懂懂、瘋瘋癲癲,這便令人無比的遺憾。
特別一點的是潘志鴻和潘志光,他倆雖然是身處逃荒在異域他鄉的困境,但在長輩們的教育下,他兩人始終并沒有放棄讀書,在勞作之余,他兩人始終都在溫習著六叔公所教的知識,那住在不遠處的六叔公也時常會前來教導,這時,更還有數個本地潘家寨的孩童在跟隨他倆溫書習字。
潘家人就這樣愉快的在異地他鄉生活著。
在一年以后,沒想到的是,其三家人便只留下女人和孩子在家種地,那潘耀輝便竟然在異地又操起了舊業,他又開始在為當地方圓十里八鄉的人做起了木匠活,那潘耀文也開始去走街串巷操起了為別人補鍋補煲磨菜刀磨剪刀的舊業,而那潘耀華在痛定思痛后也從喪子的悲傷中跳了出來,他也開始在走街串巷挑擔搖鈴賣起了雜貨生意了。
因此,在后來呀,他們各人除了維持家里的生活外更都還有了一定的積蓄,這樣,他們便反過來贊助叔公太、潘尚英、潘尚雄和潘尚豪等幾家人的生活,同時,其三人也向潘家寨的捐助會捐了不少的錢糧財物和出了不少的人力,他們是在以此來感謝潘家寨宗親們的曾經的接濟和幫助。
這就是客家人的親情!這就是客家人頑強的生命力和適應性!這就是龍頭鎮客家人的吃苦耐勞、艱苦奮斗、堅韌不屈、頑強拼搏、勤儉創業、勇于開拓、不斷進取、知恩圖報、聰明實在的精神!
潘耀輝、潘耀華和潘耀文三家人逃難在異地生活了數年后,在時勢和時局好轉后,他們最終才又返回到了故里潘家村,此待后述,敬請追看。
以上便是潘家人度過饑荒的情況,下面,咱再回過頭來說說還在災區的曾招寶一家人,咱再來說說曾招寶一家人是如何度過這場饑荒的。
欲知后事如何?請看下章《諸葛再世智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