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當地的潘氏宗族,以村為單位,都成立有捐助會,它相當于基金會之類的村組織,在每年的收成后或者是節假日,村民們都會自愿地向捐助會捐些錢糧,這些錢糧由村中的長老掌握調配,以用于拜祭祖先、社日請戲班唱戲和資助考取功名的本村學子。
叔公太說:在目前開頭的日子里,各村可以先用捐助會的錢糧來接濟逃難的親人。
叔公太把這個想法提了出來,在征求大家的意見。
六叔公潘廣榮聽后便爽快地說道:“好好好,十分感激,一切都聽從叔公太的安排,我這邊由我來分配落實人員和人數,而這邊幾個寨的親人就麻煩叔公太來聯系協調了。”
就這樣,在兩邊長老的商議下,凡事很快便被定了下來了。
于是乎,在當晚,潘家村的人便暫時的就在潘家寨的祠堂和禾坪上歇息過夜、在住了下來了,其吃喝也還是由潘家寨的親人們捐贈接濟。
在第二天的一早,叔公太帶著六叔公以及兩邊的十個、八個男人便早早地就出發了,他們是去拜訪聯系潘家壩、潘家埔、潘家園、潘家坪和潘家湖等幾個村莊的親人的。
大約是在中午過后,一同回來了二十多個人,多出來的就是這幾個村寨的親人,他們是來接逃難親人到他們村里去的,他們也表現出了與潘家寨人同樣的熱情和慷慨,都紛紛地聽從了叔公太的安排,都熱情地表示要好好地接納和接濟這些逃難的宗親。
于是,六叔公按照已了解的各村寨的情況,他便把自己村的逃難人員分成了六組,然后,大家便跟著這六個寨的帶路人分散住到了這六個寨中去了,從此,這逃荒的潘家村的難民們便都有了落腳點了,便都開始了各自在異地的新生活了。
潘耀輝、潘耀華和潘耀文三家共12人是被六叔公安排留在了潘家寨生活,在當晚,他們則還是住在了祠堂里。
又在過了一晚后的第二天,叔公太來到了祠堂里,同時,他還帶來了三個男人,他們是潘尚英、潘尚雄和潘尚豪。
原來,在昨晚,叔公太又去潘尚英、潘尚雄和潘尚豪三家人的家里張羅潘耀輝、潘耀華和潘耀文三家人的住處和真正的落腳點,因為這三家人的家庭條件相對還算好一點,都有空余的房子。
叔公太考慮到,如果潘耀輝、潘耀華和潘耀文三家人長期住在祠堂里也不是個辦法,只怕當地有紅白喜喪之事要辦時,若占用了祠堂,就會有所不方便。
這樣,潘耀輝、潘耀華和潘耀文三家人就分別住到了潘尚英、潘尚雄和潘尚豪的家里了,其三家的住房都是他們剛騰出來的蓋著茅草的柴房,里面已備有床和凳,這已經是很不錯的了。
然后,叔公太又著人送來了油鹽、米面、爐具、碗筷等生活用品,這樣,潘耀輝、潘耀華和潘耀文三家人的生活就勉勉強強地可以正常開展了,他們也算是在江西安穩地落腳了。
潘耀輝、潘耀華和潘耀文三對夫妻那是在對叔公太他們千感謝萬感謝,感激得差點要下跪了。
又在一天之后,叔公太又從村民中勻出了三畝多地來給潘耀輝、潘耀華和潘耀文三家人耕作,同時,叔公太告訴他們三人還可以到村后的那片剛燒山燒出來的焦地里去開荒拓土,以種作耐旱作物。
潘耀輝、潘耀華和潘耀文三家人原本就是勤勞、刻苦之人,也是聰明和善于交際之人,因而,在災難面前,在與當地親人的相處時,他們便不卑不吭、謙虛謹慎、熱情大方、樂于助人,以致,他們在不久后就與當地人混得了滾瓜爛熟和情投意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