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旱災饑荒過后,那曾招寶家里的生活便徹底地改變了,他便更加富有、生活便更上了一層樓了。
時年,曾永興16歲,曾永旺12歲,生兒必須要進學堂,這是曾招寶及當地人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然而,曾家寮卻沒有私塾學堂,以前,曾永興和曾永旺都是在鄰村張家寨的私塾就讀的,當曾招寶一聽聞張家寨的私塾在災后復學后,他便立即又把曾永興和曾永旺送去張家寨讀書了。
家大業大了,收成也好了,由于在抵御搶賊和在賒借稻種、番薯種等方面受到了鄉親們的贊許,那曾招寶便也就重新贏得了人們的敬重和認可了,他也重新樹起了威信和聲望了,所以,曾招寶也就洋洋自得和自豪了起來了、也就慢慢地變得了大方起來了、也就一改了以前吝嗇的小家子氣了。
王細花不但在逢年過節,就是在平時,她也會制作蒸煮很多的碗子粄、家厘粄、水粄、紅桃粄、捏菜粄、雀子粄、韭菜粄、豆干粄等等的當地的粄粿,她也會舂制糯米糍粑和甜粄,她還會自釀些客家娘酒,這些各具特色、門類眾多的美食,王細花除了家人自食外,她也會用來饋贈親友、還會用來犒勞家里雇請的短工和長工,那些享用者都贊不絕口,家里雇請的短工和長工們則更是在嘖嘖稱贊。
當地人說:你敬我一尺,我就回敬你一丈,有因便有果。
這些短工和長工們見王細花有情有義,因此,他們則更加賣力地為曾招寶干活,那曾招寶則又獲得了更多的收成和財富了。
在到了一年之后的1945年時,那曾招寶便可謂是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家財萬貫了,這時,曾招寶把家里的糧食賣掉變現,因而則又得了很多的銀兩,于是,他與哥哥曾招財一起,便在村邊又各建起了連體的一座房子。
后來,哥哥曾招財則先后為兒子曾永富和曾永貴娶了老婆,再后來,曾永富和曾永貴兄弟倆先后又生了兒子,曾家人的生活也真可謂是順風順水、蒸蒸日上、如日中天了。
特別的是曾招寶,他在此時就已變成了當地的富豪了,他家有大量的田地還有兩座房屋,家里的生活那是無比的富裕,那在私塾里讀書的曾永興和曾永旺也就無憂無慮了,時年,人們都無比羨慕曾招寶。
只是,那王細花卻無時不在牽掛和擔憂著曾淑萍、在想念著曾淑萍,因為,自從潘家上江西逃荒后,那曾淑萍就一直是杳無音信,王細花便經常在夢里夢見了曾淑萍,在夢中,王細花見曾淑萍無吃無喝、衣不蔽體、臉黃肌瘦、凄凄慘慘……
在夢中醒來之后,那王細花便會在抽泣起來。
因而,面對家里的堆積如山的糧食,面對著餐桌上的大魚大肉、豐盛的菜肴粄粿,那王細花便經常會在癡癡地發呆、便會在牽掛曾淑萍的想念中獨自暗暗地落淚,有時更是失魂落魄……
那曾招寶見狀,他似乎便也就開始有所觸動了,有時,他也會把雙手抱在胸前、在陷入沉思……
以上便是還在故鄉的曾家人的生活,以下咱再來說說逃荒在江西的潘家人的境況。
在1945年的8月15日,日&本侵略者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結束,人們奔走相告,舉國歡慶。
當消息傳到了江西的潘家寨時,那在當地生活了兩年多的潘耀輝、潘耀華和潘耀文等潘家村的人以及當地的人們,都無不欣喜萬分。
特別是這些逃荒到那里的人們,他們在此前已獲悉了家鄉的災情已經過去了,而現在又獲悉了日&本人已經投降了,于是,大家便都在想道:這背井離鄉的苦日子似乎已經是熬到了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