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到了當年八月的中下旬的時候,那何小紅和曾淑萍特地一起來到了曾家寮,然后,她兩人把王細花請來潘家村住了幾天,原因是要王細花過來幫忙做紅桃粄。
這是當地的一種民俗禮節,要用紅桃粄來回禮、感謝那些送了賀禮和賀金的鄉親們。
這紅桃粄也叫紅桃粿,通常是辦喜事時用的一種喜粄,它是用粘米粉加了紅色的食用色素或者是紅曲,再加水搓揉成柔軟的大面團,之后捏成一個個小拳頭大小的面團,然后搓捏成中空、內包磨碎的綠豆、花生等餡料,跟著用模板印制成巴掌般大小的鷹嘴桃的形狀,最后蒸熟,便成了當地的特有的一種食物,它是一種送禮、饋贈、食用的特色粿品。
何小紅、王細花和曾淑萍三個女人,在家忙碌了一兩天后,她們便烹煮做出了四、五百個紅桃粄,然后,何小紅和曾淑萍便挨家挨戶的每戶送給了12個,寓意著十二分感謝、十二分高興、十二分滿意、十二分順利圓滿的意思。
當然,那王細花在忙完了親家何小紅家里的紅桃粄后,她也去幫忙王麗珍做紅桃粄。
那王麗珍家也做出了四、五百個紅桃粄,也同樣的挨家挨戶的每戶送了12個。
在潘家村做紅桃粄期間,那王細花的心情無比愉快,她的手藝更被潘家村人贊不絕口。
在到了當年的八月底時,萬事已經準備妥當,那潘志鴻和潘志光便該上路外出去求學了。
在出發的前一天晚上,潘耀輝和潘耀文兩家人便又在潘耀輝家里一起吃了一餐送行的晚飯。
在餐桌上,對著一桌的雞鵝鴨肉,對著一桌豐盛的菜肴,其兩家人酒杯交碰、喜氣洋洋、歡聲笑語,屋里便又呈現出了一派歡心高興的景象……
在席間,潘耀文對潘志光說道:“光啊,到學校以后呀,要好好學習,要學好本事,將來呀,要回來建設家鄉,為家鄉的父老鄉親服務。俗話說得好呀,落葉歸根,你將來學業有成后呀,爸還是希望你回來,你到廣州去讀書,爸支持你,家里你就不用掛念,要好好讀書哈……”
陳慧芳說道:“爸說得對,光哥啊,家里你就不用掛念,我會在家里幫爸媽耕田種地的,我也會在家里等你回來的,你就放心地去上大學吧。”
王麗珍說道:“對呀,光啊,爸媽就你一個兒子,將來大學畢業后呀,我也希望你回來,至少是回咱們縣里來,你看,芳兒也說了,她也會在家里等你回來呢,阿媽呀,我將來還要抱孫子呢。”
潘耀輝聽后在笑道:“哎呀,老文呀,你們的思想啊怎么就還那么陳舊呢?咱鎮里不知有多少人都想自己的兒女能走出山去,能出去外面闖世界,你怎么還叫光兒回來呢?你們真是老古董了,都已經解放三、四年了呀,你怎么還不開化呢?”
潘耀文說道:“你很開化呀?那你想他們怎么樣呢?”
潘耀輝說道:“我呀,是這么想的……”
潘耀輝把臉轉向了潘志鴻,然后繼續地說道:“鴻兒啊,爸希望你畢業后就留在上海工作,將來呀,把爸媽和萍兒都帶到上海去,讓我們也過一過大城市的生活,怎樣?”
曾淑萍也附和著說道:“好啊,爸這想法對,鴻哥呀,你以后呀,就把爸媽和我帶到上海去。”
潘耀文說道:“老輝呀,萍兒,你們是在發夢吧?有那么容易嗎?老輝呀,兒子都還沒有去讀書,你就想著要跟去大城市生活了?鴻兒負擔得起你們呀?你真是想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