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新中國剛建立不久,國家在經濟上還受到了西方國家的封鎖和圍困,為了爭取外匯進口物資搞建設,Z.F.的相關部門則鼓勵潮客地區的女人們來刺繡生產潮繡飾品,以出口東南亞諸國創匯。
這潮繡呀是粵繡的一個分支,自古以來,我國有四大名繡,分別是蘇繡、湘繡、粵繡和蜀繡,而作為粵繡中的潮繡,那也是自古以來在中外都是負有盛名的。
時年,當地Z.F.的相關部門召集、委派潮汕地區精通潮繡的繡工到各地去培訓指導,之后,幾乎是家家戶戶的女人們便都參與到了潮繡的生產中去了。
作為緊鄰潮汕的龍頭鎮地區也不例外,在經過了培訓后,龍頭鎮地區的中青年的女人們,包括曾淑萍、陳慧芳等也紛紛地領來繡布在家里刺繡,時年,她們的繡作多為手帕、手巾、枕巾、圍巾、臺布、家居屏風、廟堂幛幔……等等的裝飾工藝品。
在白天,女人們跟隨男人到田間地頭去勞作耕種,而在晚上和在刮風下雨的日子,女人們則會三三兩兩地湊在一起在家里刺繡,其時,家家幾乎都可見她們的繡框、繡布和針線等物品,從門口經過、從窗下經過的人們,幾乎都可以見到繡娘們在低頭仔細刺繡的身影,也可以聽到繡娘們在邊刺繡邊閑聊的嘻笑的聲音。
女人們白天勞作晚上刺繡,白天勞作是解決家里的溫飽問題,而晚上刺繡則是賺取了個人的零用錢,又或者是賺錢用于幫補家用,這時,當地的人們的生活辛苦緊張,但也顯得了充實和快樂。
當時,那到了上海在讀大學的潘志鴻也經常的會寫信回家,他向家人講述在大學的學習和生活的情況,以及講述大上海的繁華和對大上海的羨慕等等。
就這樣,潘家內外的人都在辛苦、緊張、充實、快樂和積極的生活著。
當然,時間也就是在這樣的流逝著,其實,此時的所有的人們的生活都是這樣的充滿了無限的激情。
至當年的寒假,那在外讀大學的潘志鴻和潘志光都沒有回家來過年,其兩人都只是寫了一封信回來,在信中,其兩人都說有一句話,那就是:響應號召,要利用寒假時間來為中華的崛起而讀書。
所謂光陰荏苒、日月如梭,在轉眼間,一年便過去了。
在上完大一后的暑假,那潘志鴻和潘志光便先后回鄉來了。
俗話說: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此時的潘志鴻和潘志光便變得了英俊了、成熟了和健談了,尤其是潘志鴻,他的思想、眼界和談吐便變得了開闊和洋氣很多了,因此,家里的人很高興,村里的人也都紛紛地投來了羨慕的眼光。
那回鄉后的潘志鴻與家人一起耕田種地,也與曾淑萍一起到曾家寮探親,其時,每有空閑,那潘志鴻便會對人講述起自己在上海的生活及學習的情況,更講述了大上海的方方面面的好處,這便令沒有出過遠門、沒有見過外面世面的鄉親們無不的羨慕和向往。
尤其感到自豪和向往、尤其感到心頭喜滋滋的便是曾淑萍了,因為,她的心里在想著:在潘志鴻畢業后,她也就可以跟隨潘志鴻去享受大上海的繁華和去享受大上海的生活了。
在這一年的暑假,潘志鴻與曾淑萍形影不離,其關系似是兄妹又似是異樣的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