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熱火朝天的年代!這是一個激情澎湃的年代!這是一個無私奉獻的年代!這是一個值得謳歌的年代!
這便是在家的人的生活勞動狀況,咱再來說在上海讀大學的潘志鴻的情況。
前面說過,在第一學年,潘志鴻還會經常寫信回家,向家人講述他在大學的學習和生活的情況,以及講述大上海的繁華和對上海的羨慕;在上完大一后的暑假,潘志鴻在回來時,他便變得了英俊、成熟和健談了,他的思想、眼界和談吐變得了開闊和洋氣了很多了,家里的人很高興,特別是曾淑萍在心里那也是喜滋滋的,她的心中始終偷偷地洋溢著一股無比喜悅的心情,因此,她便把自己在刺繡中賺取的錢全部都寄給了潘志鴻,而潘志鴻那也是照單全收。
而在第二學年的寒假,那是1955年的春節,潘志鴻回家來過年了,這時,潘志鴻的穿著便更是變得了大氣和斯文了,他渾身上下都煥然了一新了,儼然就是個一表人才的少爺一般,他的談話聊天更是神氣十足,甚有居高臨下之勢了。
當時,讀大學不用交學費,學校里還有助學金,來回家里的火車票還是半價,學生大部分的生活費用,基本都是由國家承擔了。
潘志鴻拿了曾淑萍和父親潘耀輝寄給他的錢后,他幾乎都是拿來打扮自己或者是用于其他的花哨了。
從第二學年的下半學期開始,也就是1955年的春節過后,那潘志鴻寫回家的信件便開始漸漸地變少了,從原先的每月一封信,到后來的兩個月、至三個月才有一封信。
在上完大二的暑假時,潘志鴻沒有回來,他留在了上海,但家里人并不知道他在上海做什么。
至秋季,龍江水庫和江東、江西水利先后開始動工修建,這時的潘耀輝、何小紅和曾淑萍既要勞作耕種又要參加水庫建設,勞累得要死,一有時間時就想睡覺,因此,除了寄錢給潘志鴻外,家人便沒有太多的心思去想及潘志鴻,這樣,在家里與上海的大學之間,似乎就變得了平常、冷清和生疏了許多了。
這樣,在潘志鴻升上大三后,他竟一連數月都沒有寫來一封信了。
至當年年底的春節前,這是潘志鴻上大三后那一年的春節前,在一天的中午,那潘耀輝才突然收到了潘志鴻的在這個學期的唯一的一封信,然而,就是這封信卻突然讓潘耀輝和何小紅的心情變得了復雜起來了,可謂是喜憂參半,喜的不多,憂的更重,同時,也是這封信讓曾淑萍的心情一下子就沉重和傷心了起來,特別的是讓曾淑萍流下了傷心的淚水了……
這是一封怎樣的信呢?
欲知后事如何?請看下章續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