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天,天剛蒙蒙亮,那羅家福就帶著母親林木蘭的親筆信,他就往榕城的方向趕去了。
羅家福連走帶跑,他走了一整天,直到在天黑掌燈之時,也不知是翻過了多少座山,在走完了七、八十里的路后,那羅家福才好不容易趕到了榕城市郊舅父的家里。
那林家乃是榕城市郊的亦商亦農亦漁的大戶人家,林木蘭有七兄妹,眾舅父們見外甥羅家福遠道而來,便既驚又喜,乃熱情招待。
那林木蘭的大哥林木榮及其兄弟們在看了林木蘭的信后,便了解了羅家的困境和意圖了,于是,兄弟們便在商量著要合力來幫忙拉一把羅家。
于是乎,羅家福在休息了一天之后,他便開始跟隨著舅父們到榕江里去學打魚了。
那羅家福也真是聰明,在一個月不到,他便掌握了所有捕魚的方法、要領和技巧了。
之后,舅父們根據上游河流的特點便在當地為羅家福購置了好幾張攔網和手網,這網格有大有小,有可捕大魚的、也有可以捕小魚的,這幾張網都十分適合在龍江里捕魚。
這樣,羅家福便又用了一天的時間,他便挑著漁網匆匆地趕回了羅家寨。
林木蘭、李雪梅、羅家祿和羅家壽在見了羅家福又聽了他說的在舅父家的情況后,眾人便大喜。
在第二天上午,那羅家福便帶著弟弟羅家祿到家門口的龍江河段小試牛刀、開始打魚了,而沒想到的是,兄弟倆竟獲得了滿滿的收獲,竟打得了數十斤魚。
羅家福便留了數斤給家人吃,而把其余的魚拿去龍頭鎮上賣,這便獲得了錢銀了。
見此情況,林木蘭等家人們便無比歡喜了。
從此以后,在龍江河里,人們便經常可以見到羅家福與羅家祿在打魚的身影了,打魚時,那年紀較小的羅家祿只在一側的岸邊拉著網頭,而羅家福則游來游去穿梭于兩岸在放網或收網……
也自此,在龍頭鎮里或在江邊的一些村寨里,則時常都可以見到羅家福與羅家祿兄弟倆背著沉甸甸的魚簍在賣魚了。
在農忙時,在天冷下不了水時,那羅家福就種作自己的那一畝半地,他也幫忙別人打些短工,而在農閑時,兄弟倆則專注于捕魚,時年,龍江河里的魚蝦也都比較多,他們捕了魚,除了自己吃外,就這樣拿到市場或者是江邊的村寨去賣,這羅家人便開始了半農半漁的生產和生活了。
就這樣,這羅家人的生活便也就可以勉勉強強地維持著過了。
至當年的年底,這年是1932年,那李雪梅生產了,她順產生了一個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