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雪魚”、有“雪魚”打的時間并不長,也就是那么三、五天的時間,隨著寒流的過去,隨著雪停氣溫的回升,這“雪魚”現象很快便消失了。
但是,就在這三、五天的時間里,那羅家福他們可就賺了很多錢了,那有了錢后,凡事便好辦多了。
在三河壩鎮上,因這里地處三江的物貿樞紐,再加上是山區未受饑荒和日偽的太多影響,這里的生活用品也多為本地人自產自銷,所以,這里的物資商貨都比較齊全,價格也算適中。
因而,在“雪魚”現象消失、沒有“雪魚”打后,那羅家福便帶著全家人去到了鎮里,用賣魚賺取的錢,為羅家壽、李雪梅、羅海龍和自己買了棉衣、棉褲等每人兩套的衣服,又買了御寒保暖的棉胎棉被,更買了油鹽醬醋茶等生活必需品,又想想船里還有饒同昌送的大米、花生和娘酒,于是,他還買了從前在故鄉龍江里經常吃的炒黃豆及熟煙絲等東西。
自此以后,便有吃的有喝的了,溫飽的問題便總算都解決了,從逃荒以來的忍饑受餓、饑寒交迫、擔驚受怕的日子和生活,便總算是獲得了徹底的改變了。
在當天晚上,船就泊在了三河壩江邊的水中,一家人吃飽喝足后都躺在暖和的被窩里閑聊著,那羅家福和羅家壽便在美美地吸著煙,唉!都已經不知有多久沒有吸煙了呀!
兄弟倆在打著酒嗝、吐著煙霧,便在回想感嘆著數月來的艱難困苦和傷痛淚水,一家人便在悲嘆中感慨萬千……
唉!從出門至今,先得舅父贈船,后得馮三獻計,再得饒同昌指路,這一家人才逃到了這里,直到現在,這一家人才可以稍為安心、稍為舒暢地停下來喘口氣了。
也是在這時,那羅家福便領悟出了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了: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多個朋友多條路,多行善積德,自有貴人來相助,互幫互助才能在異鄉立足。
這種苦難的漂泊和磨練,便使羅家人的性格越來越變得了灑脫、從善、慷概和豁達了。
此后,他們便以三河壩為中心,便在韓江、梅江和汀江數十里的范圍內打魚,雖然沒有了打“雪魚”那樣的好收成,但畢竟這里是大江大河,所以也就有了比較好的收獲,因而,他們的生活也算過得去,幾乎還算是比較的滿意自在了。
至當年的臘月中下旬時,當地的天氣便開始轉暖了,不久后,天空便慢慢地變得了陰沉了,隨后,當地便開始下雨了,雨下得了淅淅瀝瀝、洋洋灑灑。
這對于當地的人來說,他們覺得很正常、并沒有什么特別的欣喜。
但是,這對于羅家福他們來說卻是不一樣,他們卻表現出了異常的興奮來了。
在雨中,那雨滴打在江面上,在發出了“沙沙沙”和“滴滴答答”的聲音,羅家人便不自覺地在遙看著家鄉的方向,那羅家福更是熱淚盈眶、心中便不停地在問道:家鄉應該也下雨了吧?家鄉人應該有救了吧?母親和女兒在家可好吧?
此時,江風吹拂,雨如絲線,那羅家福便在思緒萬千、飄渺無限……
李雪梅也在默默地祈禱、也在遙想還在故鄉家中的母親和女兒……
而羅家壽和羅海龍也是陷在了思念之中……
就這樣,羅家的一家人都在思念著家鄉和在家鄉的親人。
從此以后,羅家的四個人便在思念故鄉的情緒中繼續地在江中漂泊和在生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