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長樂客舞棍打拳賣藥啦……”
周圍的人們在聽到了銅鑼聲后,便紛紛呼叫著圍攏了過來,其中有熟客也有生客,有看熱鬧的也有好奇的,有想買藥的也有不想買藥的,頓時,那半圓形的界線外便圍了個里三層外三層、圍了個水泄不通了。
長樂哥見狀,他便放下了銅鑼,隨后,他脫了上身的衣服,便亮出了他身上那結實的肌肉了。
跟著,長樂哥先對眾人抱拳作了一揖,然后,他兩眼一瞪,頭一甩,手一劃,腿一扎,腳下“噼啪”的一聲,霎時,他的兩拳便已擺在了他兩邊的腰部,此時,馬步已成,他接著便在做著氣沉丹田、再往上輸氣的準備動作,在如此的三兩回后,他便轉身拿起了那根“滑子棍”……
這“滑子棍”可不是一根普通的棍子啊!它為什么叫“滑子棍”呢?
這便必需讓我為你詳細的介紹一下才好。
這“滑子棍”呢是選用蓮花山脈中的一種叫做“硬頭黃”的竹子做的,這“硬頭黃”竹在當地也被叫做“硬頭王”竹,第一是因為在客家話里,“黃”與“王”乃是同音,第二是人們認為“硬頭黃”竹是竹中之王。
這“硬頭黃”竹每年生長的速度十分緩慢,它的竹高在三、四米左右,竹桿、竹枝和竹葉均呈黃色,并且竹身均勻筆直、粗細適中,它的大小剛好能被手抓握實,它的竹節在十到二十厘米之間,竹肉厚而密實,竹節內中空甚小,全竹堅硬富于彈性和韌性,刀砍難斷、棒打也不裂,因此,它頗受走山路挑擔賣雜貨等這些江湖客的青睞,特別是受會三、五招棍棒武術人士的青睞。
人們選中了粗細適合的并且是生長了六、七年以上的“硬頭黃”竹之后,便把它鋸下去枝削平,裁下與自己的兩手向側面平伸相當的長度,然后在兩頭各刻一淺槽,用于掛籮繩之用,跟著去青磨平打滑,再放在陰涼之處待其慢慢風干,風干后又漆上幾層桐油,待桐油晾干棍子成品以后,這竹棍便成了黃蠟色一般了,這樣,“滑子棍”便制成了。
這“滑子棍”不但成了一條肩上挑擔的扁擔,它也成了一條可以用于自衛和攻擊的武器。
蓮花山脈中賣雜貨的挑客們的挑擔一般都不會太重,一般都是在三、五十斤的樣子。
挑客用上這種“滑子棍”做扁擔后,若走在平地,兩頭的籮筐便會一同或上或下的在肩上隨著“滑子棍”的彈性在彈跳著,但那隨繩掛在淺槽里的籮筐卻又不會脫落,這便頗有輕松的節奏感。
而當挑客走在崎嶇不平狹窄的山路時,特別是在走上、下坡路時,那“滑子棍”兩頭的籮筐必然就會有一頭要拖地,就會磕磕碰碰,這時,挑客就會向側平伸兩手,平伸時的手指則剛好就可以抓住籮繩,這既可以使籮筐不會脫離扁擔,又可以在手和肩三點一線的作用下,以杠桿原理靈活地傾斜控制前后籮筐離地的高度,這樣,就可以使走山路時能與平地一樣健步如飛。
另外,挑客們在走的山路,也幾乎盡是些偏僻人煙稀少的山中小道,萬一遇到賊人搶劫剪徑,這時,挑客稍微一彎腰,平伸的兩手手指即刻就可以滑開籮繩,然后兩手握棍一擋,或以一只手手握棍頭,掄空一掃一砍,則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迅速地自衛反擊,這時,“滑子棍”就是一根棍棒武器了。
這就是“滑子棍”,“滑子棍”是山里挑客們智慧的創造。
再說長樂哥拿起了“滑子棍”后,他“嘿!”的一聲,隨手就掄空一掃,再來一個馬步回旋便跳到了場中了,然后,隨著他身體的跳躍、馬步的變換,隨著他體位重心的上下前后左右的跳躍移動變化,隨著他口中“呵、哈、打、殺……”的喊聲,那“滑子棍”在他手上便朝著四面八方時打、時揭、時劈、時蓋、時壓、時掃、時托、時挑、時撩、時拔……
此時,“滑子棍”便在長樂哥的手上變化莫測、呼呼生風、威力無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