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物理,愛足球。
在踢球時算物理題,我不是球星,也不是學霸,我只是天才。
26歲博士畢業,28歲當教授,37歲拿諾貝爾獎,比愛因斯坦早一年。
我是人生贏家,我是尼爾斯·波爾,我為量子力學代言!”
.........
在說波爾之前,我們需要用初中物理學知識思考一個非常常見的問題:
光,到底是粒,還是波?
100多年前,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科學家們作出了一個貌似簡單的實驗——雙縫干涉,結果弄得集體‘精分’!
雙縫,木板上開兩條縫,光子向機槍子彈一樣從縫中穿過,打在屏幕上。
如果是兩條杠,光是純粒子。
如果是純波,光是波。
如果是雜交混合體,光是兩者混合狀。
沒有第四種可能了。
但是,實驗結果像五竹叔是機器人一樣讓人感到恐怖,第四種情況發生了......
第一次試驗,光是波。
第二次試驗,光是波。
當人們松一口氣的時候,讓人驚恐的事情發生了。
第三次試驗,科學家放了攝像頭,結果是:光,是粒子。
第四次試驗,撤掉攝像頭,光,是波!
........
當足球場上運動員射門的時候,球進與不進,取決于運動員是不是梅西C羅,當時的天氣,門將的發揮,球迷的喧囂,裁判的公平與否。
這是常識。
但是,當有一天有人告訴你,球進與不進,取決于你看沒看電視的時候.......
沙比了吧?
這是當時全球科學家精神分裂的時刻。
于是,波爾上場,他認為的量子力學三大基本原則上場:
疊加態原理:你沒看電視之前,球處于進與不進的疊加狀態。
測不準原理:球進與不進,你永遠測不出來。
觀察者原理:只要觀察,必然能看到一個結果,但是這個結果是隨即的。
看懂沒?
波爾在說,是偉大的種花家哲學家開創了量子力學——500年前的某一天,明代哲學家王明陽與友人同游南鎮,友人問:
“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之中自開自落,與我心亦何相關?”
王明陽答曰:
“你未看此花,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這就是鼎鼎大名的《心無外物》!
典型的唯心主義,至今,我們仍能被這些唯心主義哲學家縝密的邏輯所震驚。
So,波爾毀人不倦啊~
更準確的描述是:
微觀粒子只要處于‘可能被精準測量’的環境下,它就會自動變為多種可能形式的一種,并不需要等待‘觀察者’就位。
扯蛋不?
薛教授說才扯蛋,于是他弄出了一只貓。
他說,這只貓要么死,要么活。
絕對不可能有一只處于不死不活的疊加態的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