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是很無奈的事情,機床加工的精度不夠,材料的硬度也不達標。
發動機是飛機的靈魂,仿制出來的東西效果不好,那一切都免談。
國家明白這種情況,可是擁有高精度機床的勢力,都將其當成了戰略物資,別說對外出售了,就是拿出來展示一下,都不讓炎國人靠近觀察。
現在想要解決這個問題,除非盡快找到這方面的特殊人才,否則很難在短時間內追趕上去。
但炎國在這方面的發展速度一直很慢,高精度機床的市場一直被其他勢力把握,加上發掘人才的機制差了一些,一直沒有人能夠突破封鎖。
有時候想想也有些可笑,偌大的基建狂魔,在很多領域都作出了非常優秀的成績,卻找不到一個真正的能工巧匠。
直接原因就是這個社會的風氣發生了變化,很多人和企業更看重貿易帶來的利潤,卻不愿意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到研發中去。
現在真正靜心研究技術的人越來越少了。
那些愿意敢這種有苦又累的人,都會被其他人瞧不起,被罵成是傻子,不懂得全球化的形式,不知道什么才是賺錢的。
陳淵嘆了口氣,繼續說道:“炎國十幾億人口,我就不相信找不到幾個能人出來?幾年前,我們民族的能工巧匠還少嗎?在相關的企業中找不到人才,那就在全國懸賞找人,不要局限在兵工廠。”
之前,吳老等人與陳淵吃飯的時候,就聊到過這個問題,幾千年來,炎國出現過很多能工巧匠,現在人很難想象,一棟大樓竟然可以不用一顆釘子就能夠建造出來。
可現在,我們能夠建造更高的樓,卻連一些精密的零件都達不到加工的要求。
陳淵停頓了片刻后,道:“這樣吧,我們向軍部申請一筆專項資金,扶持一些特殊的技術工種,想辦法應對無法加工發動機的問題。”
這是陳淵能夠想到最快捷的方式,社會上絕對還是有很多能工巧匠,讓他們用手工將發動機的精度加工到技術標準,雖然有些困難,但絕對可以做到。
雖然損耗可能多一些,耗時長一點,卻也是一個解決現有問題的辦法。
武直20的設計圖已經完成,成功近在眼前,不能讓這些小問題攔住腳步。
吳老點了點頭道:“聯合我們所有人向軍部申請,這筆資金很重要,不能含糊。”
兩位發動機領域的專家也點頭同意。
現在只能這樣辦了,等到新型強化鋼材拿到實驗室,先用現有機床進行粗略加工,然后讓人手工打磨,做到要求標準,先將發動機的試車實驗做好。
之后量產的問題,也只能暫時按照吳老和陳淵的想法,廣找能工巧匠,暫時進行手工打磨。
至于提高產量,只有等到有更高精度的機床出現,才能結局了。
隨后,兩位老專家離開了會議室,吳老轉身看向陳淵,如同看自己唯一的女兒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