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淵心中都記著。
炎國鐵路之父曾經在兒子出國的保證書就這樣寫道:“愿吾出國學習技術,歸來后,聽從國家安排,不得在國外逗留,倘若生死,生死各安天命。”
而他的兒子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在海外學成之后,立刻返回國內,投入國家的建設事業中,振興名族。
正是這樣一代代人,前仆后繼,才民族的崛起才一步步開始,不斷縮短與世界的距離。
時光沖沖,將近200年過去,現在國內想要出去國外學習,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一張機票可以滿世界飛。
可是有多少出去的人能有師夷長技以自強的使命?能有多少個像鐵路之父那種送兒過去,必須寫保證書的情懷?
又有多少人出去后,又回來的?
特別是這些年,在國際風云變幻不斷的社會環境下,那些名校的高材生出去后,能有幾人回來,報效國家?投身在民族振興的偉大事業上。
十個人中,有五個人回來嗎?沒有!
這是一種悲哀!
國家辛辛苦苦培養出來的精英,遠去求學,可是學有所成的時候,報效的卻是別人的國家,站在別國的陣營中。
科學是沒有國界,可是科學家是有國界!
這些后人已經忘記了先輩的使命。
已經在物欲縱橫的環境中,迷失了自己。
他們已經忘記自己是什么人,忘記了他們的根在哪里。
甚至有人覺得國外的空氣都是香甜的,月亮都比國內的圓的,覺得在國外什么都比國內好,自己還回去干什么?在這里,有高收入,高地位,回到國內能有什么?
他們的思想已經發生了變化,被西方的思想給侵蝕。
也有不少出去的人覺得等自己老了再回來,再樓葉歸根……年輕的時候,躲在外面出闖蕩,過著更美好的生活有什么不好?
這就是現在一些精英的做法。
陳淵聽說這樣的例子太多了,一朝走出國門,便覺得自己高人一等。
這種崇洋媚外的心理,讓人感到可悲。
如果先人知道后人中,有不少人如此,會是如何感想?
當然,這樣的人相對14億炎國兒女來說,只是那小部分人,無法改變歷史進程車輪。
像吳老,錢老,鄧老這樣的科學家在國內大有人在,正是他們的存在,才讓國家的科技不斷向前推進,走到如今這一步。
也正是有像張東那樣的人不斷堅守,沒有放棄,才造就了國家的一次又一次騰飛。
陳淵深吸一口氣,小部分人改變,無法抵擋大潮流,現在國家一步一步走向強大,今后只會后更多的好兒女投入振興民族的事業中。
唰!
陳淵轉身和佟云等人站在一起,脫下軍帽。
“敬禮!”
唰!
七人同時向墓碑敬禮。
這個時候,周圍路過的老外看到這一幕,一個個滿臉露出驚詫的表情。
對于這個古老的墓碑,他們有時候也看到有炎國人過來祭拜,送上花什么的,但是這是第一次看到有炎國軍人來祭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