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界仙界。
吳至這邊萬事俱備。
腦海中無端涌現出了一些,不屬于他的記憶。
十七年前。
萬千世界的上界。
想當初,在吳至的父母觸犯天條之前。
吳至的母親,曾經化作凡人,來到凡域。
想要將孩子盡可能的保護好。
誤打誤撞,進入到了靖國。
靖國。
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灝帝年間。
但凡國內佛院寺廟道觀。
無論大小,皆被查封。
僧人老道被迫還俗入世。
驅散他鄉,流落街頭。
灝帝十一年,十二月。
南方邊陲,豫州。
雖然坐落邊陲。
可這座與蜀湘國湘江平原沃土接壤的城池,卻絲毫不顯荒涼。
反而格外熱鬧。
成日皆有各國行商過客川流不息。
與之熱鬧場景截然不同的是。
豫州城北郊,有數座依山傍水而建的小村莊。
略顯荒涼。
至于其中距離城池最為遙遠。
與山地相連的山溝夾縫間,有一個名為青竹村的小村莊。
更是人流稀落,鮮有人知。
就連坐鎮一州的執牛耳者豫州牧。
都不清楚原來他的轄區之內,還有這樣一座不顯山不露水的村莊。
甚至豫州的地圖上,都并未標注出青竹村的位置。
就是這樣一座似乎被世人遺忘的村莊,卻好似桃源仙境。
相鄰和睦,阡陌交通。
雞犬相聞,往來種作。
和諧美滿。
與青竹村處境類似的是,隔壁并不高的小山頂上。
一座小小道觀。
能在王土之下不見佛道的靖國內殘留下來。
直可謂碩果僅存,難能可貴。
盡管圍墻頹圮,茅草補頂。
不知多少年沒有經過修繕。
它仍然能以一枝獨秀的姿態,傲立在靖國的風雨之中。
絕對可以稱得上是,深山老林中一道麗影。
由于所在小山被上一輩的老道士命名為方寸山。
道觀也由此有了名字——方寸觀。
的確,道觀之內僅有方寸之地。
小到根本住不了幾個人。
除卻修行的主廳外,只有一間小茅草房。
絲毫無法滿足道教應有的“兩儀諧和,乾坤定局”。
更無“太極演化,四象并生”。
自老道士羽化升天后。
生活在方寸觀中的,就只有老道士生前唯一的一個弟子。
一個看上去還不足弱冠之年的清秀小道。
小道士日日在道觀內外灑掃清洗。
時而盤坐在方寸山頂的一棵老樹下仰望天穹。
一日三餐皆以山中野菜泉水烹食,逍遙自在。
村里人早出耕作的時候。
時常能看見小道士坐在矮山頂、樹蔭下看日出東方,紫氣東來。
閑來無事時,村里人會三三兩兩聚在一起。
茶余飯后談論說。
小道士日子過得老氣橫秋。
儼然像是人至暮年享受生活的模樣,深得老道士的遺風。
因為老道士生前就是如此庸庸碌碌,無所事事。
村里人早已司空見慣。
所以事到如今也就見怪不怪了。
村中男者日出耕作。
日晚歸家。
女者家中絲織麻紡,做飯洗衣。
幼者三五成群,肆意玩耍。
日子如是過去,安逸平靜。
宛若一潭死水,不見任何波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