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也一樣。部落里的男人女人,得有見識廣博且聰明的人告訴他們怎么想、怎么做。說得多了,他們自然就會變得聰明起來,遇到事情也會多想多思,做得更好。以后我們部落要壯大,要跟其他部落的人接觸,如果部落里的普通人不聰明,很容易被別人引誘,干出蠢事來。沒準做了某些事情害了自己和大家,可能他還不知道怎么回事呢,這怎么能行?”
山的眉頭皺了起來。他自然知道教育的重要性。但他們確實不知道怎么教啊,讓他們上場,他們真的不知道說什么。
他問道:“那你打算怎么做?你是不是已經有了主意?”
其他幾人也盯著喬羽。
喬羽道:“大人先不管。我打算把十歲以下的孩子留在部落里小半天,太陽微微偏西就不讓他們再跟著去采集了。而是跟著你們幾個長老、巫學習。”
部落里的孩子,從會走路起就跟著女人們去采集。在飯都吃不飽的情況下,他們根本沒有玩耍的權利。
而還沒會走路的,都是女人們用獸皮一兜,就背著他們去采集。這也方便孩子餓的時候隨時哺乳。在整個部落以肉食和野果為食的情況下,孩子除了母乳沒有別的東西吃,是不可能放在家里由別人照顧的。
十歲以下的,無論男女,身體和腦子發育都還沒完全,性子也不定。他們如果跟著去狩獵,體力跟不上,腦子反應不夠快,而且也不夠懂事,不聽指揮,很容易出事。而在現有條件下養活孩子本就不容易,再在打獵中讓孩子死亡,整個部落就沒有了希望,只能走向滅亡。
所以十歲以下的孩子,部落是不允許他們去打獵的。
十歲至十五歲之間,就由孩子的身體發育和家庭條件而定要不要跟著去打獵。有些十一二歲還瘦瘦小小、沒什么力氣的,就仍留在采集隊。發育得好,有力氣,跑得快,就會由父母提出,狩獵小隊衡量過他的體能后決定帶不帶他去打獵。
畢竟狩獵起碼得翻兩個山頭。體能跟不上,走路都走不動,沒準就帶累得整個狩獵隊獵不到什么獵物。
而女孩子,十歲至十五歲之間,只要來了月事就要張羅嫁人了,嫁了人后很快就要做母親。
所以這一個年齡段的,喬羽不作安排,全看他們自己。
雖說這個年齡段的人,接受能力、理解能力最強,給他們上課效果最好。但沒解決溫飽之前,還得從實際情況考慮。
“你們可以每天安排一個人來講,至于講什么,你們自己定。”她又道。
部落里是不養閑人的。路、石和火之所以不去打獵,都是因身體有問題。路是腿受過傷,石有很嚴重的風濕,火則有心悸的毛病,他們都沒辦法再爬山打獵,這才呆在了部落里。
但呆在家里卻也沒閑著,路會給大家磨骨刀、骨刺和石器;石每天要處理獵物的獸皮;火則日夜守在火堂,不讓火熄滅,順便處理藤條。讓他們輪流著來上課,每次只講半個到一個小時,對他們也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而喬羽會適當地對他們在物質上進行補償。
“這倒沒問題。”路道,“孩子年紀不大,采集的收獲本來也不多。多采一會兒少采一會兒區別不大。部落里的人都會支持的。就是吧……”
他苦惱地看向喬羽:“我們真不知道說什么。每隔幾天要講一次,哪有那么多東西來講?”
喬羽啟發道:“阿父可以給他們講如何鍛煉身體,讓身體更強壯;路可以給他們講如何辨認野獸的足跡,如何尋找獵物;石可以講一講逃生的技巧,比如遇到野豬應該怎么辦、遇到狼又怎么辦;巫就給他們講講生病或中毒、受傷時應該如何救治。我們還可以請一個年長的女人來,給他們講講在外采集時應該注意什么。”
聽她這么一說,大家的思維都活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