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對窩的捶打爛實,王婆子就蹲著去捧了捶打好的飯團,就著兩根大木錘一起,往旁邊一挪,放到桌子上去。
桌子前早就等著的黃菜花幾個手上抹了一點油的,雙手齊上的把飯團扒拉干凈,讓木錘子上一點不剩。
這一大團的分成兩半,一張桌子上去一半,老袁氏擼了袖子負責揪劑子,揪出一團來,就有婦人拿過手在手心底下按壓起來。
摁成一個個的圓,從桌角開始擺放好攤著,這熱乎的,要是挨一起的,那都全粘住了,可不成的。
這邊另一陣子也出籠了,負責捶打的漢子就沒停過,哎呦哎呦的,一個累了就換另一個,總之全村的漢子們得空的都在呢,不怕人手不夠。
婦人們呢,就負責摁糍粑就成。
滿院子,忙活得是熱火朝天的。
宋家的五十斤米一陣子可蒸不完的,分了好幾陣子才蒸完。
宋秋守著自家的米蒸出來,頭一籠打瓷實挪上桌給老袁氏揉搓揪劑子時,就忍不住上手去抓了一坨就這樣來吃。
猶記得前世小時候,他們這些小娃子可是最喜歡在大人打糍粑的時候,趁著這剛打好的,不用按,揪下一坨就開吃,那熱乎乎的,吃著比啥都好吃。
且那個年頭,米也不是多稀奇的,不管誰家的,你揪一坨去吃也沒人說反的,跟這會兒可不同。
這年頭大家都不容易,統共打這么點的,且好不容易舍得,要是去揪一坨吃,那可心疼死人了。
所以先前宋秋一直忍著的,等自家的打出來,這才上手抓了一坨吃。
一入口,這軟軟糯糯的,吃著可真得勁,香啊
回頭見一堆娃子眼巴巴的望著自己咽口水的樣子,宋秋也是暗暗好笑,大手一揮,叫娃子們都過來,讓老袁氏先揪了劑子一個娃子一坨都嘗嘗。
見宋秋這么大方,娃子們都高興的圍過來,大人們也知趣,不會趕著宋家這大方跟著湊上來要的。
娃子們嘗嘗就是了,大人哪能跟娃子搶
所幸一村的小娃子加起來也沒多少的,大點的都不好意思往上湊,全給到手了,也不過用了一團糍粑的。
宋秋嘗夠了味,就擼了袖子來幫著摁糍粑了,她家的糍粑多,得按好一輪的。
前頭按好攤得差不多的糍粑便會一個一個的摞起來,五個一摞的,裝進自家帶來的簸箕里。
摁好的家里就先有人端回家去了。
等宋家這里的糍粑都摁出來,十個一摞的摞起來,都足足用最大的大簸箕裝了兩大簸箕的。
老鄧氏只泡了七斤米做糍粑,所以排在明兒打,今兒也是來幫忙的,見宋家這么多搬不動,也幫著上手搬回去。
一上午的時間過去,大家都要先回家吃飯,吃好飯下晌再接著打。
宋家的上午就打好了,下晌老袁氏也是要過去幫忙的,沒有自家打好了就不管了的道理。
這幫忙幫忙,就是互幫互助的,你來我不往,那可不成。
下晌宋秋就沒去了,剛吃過飯,客棧那邊杜傳福就過來叫,說是有人來找宋秋來了。
宋秋便急著往客棧去了。
------題外話------
噓,昨天偷懶了,捂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