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信點頭稱好,兩萬騎軍徑直向西而行。而涼騎見狀,果然也不再戲弄,快馬同往汴水。
汴水本名丹水,因水中丹魚有丹紅色而聞名,后魏王為漕運溝通,在此處拓寬河面,修筑汴渠,丹水便也更名作汴水。春日的汴水尚未漲潮,只低低地流淌著,但兩畔堤岸青蔥,荊藤開出金色的花朵,越襯出水流的湛藍。
如此良辰美景,但軍士們都無心欣賞。涼騎分為三列,不顧身后追兵,率先踏過汴水,聯軍騎兵隨后趕到,他們對渡水稍稍猶豫,汴水雖淺,可渠壁高達三丈,足以使涼人據險殺敵。
曹操果斷下令說:“如今水淺,涼人倉促渡過,我們如何不行?我們也過去!若是他們在河邊接戰,大不了隔岸對峙,袁君來時,看他們又能逃往何處!”于是也都向前追去。
騎軍靠近汴水的渠壩時,涼騎堪堪渡河,他們果然不守堤岸,繼續向西行軍而去。聯軍的先鋒騎士踏入汴水,水流堪堪及馬腹,以至于順利踏上西岸時,很多人足底都未曾沾水。
曹操渡河后,又指著北方的山丘說:“那便是敖山。”眾將士精神為之一振,敖山已近在眼前,敖倉自然也就在不遠處了。而那些戲弄了他們一路的涼人,如今身在敖山之下,果然也不再后退,而是展開陣型做會戰狀,敵將顯然打算先破曹操、再破袁紹。
終于到死戰之時,曹操親自拍馬到各部激勵說:“諸君遠道而來,一路追敵三十里,不可謂不疲累了,但是我軍跑馬三十里,敵軍跑馬也三十里,他們縱然馬術超群,可失了人心,也不過是叛逆,而我勤王之師,以順討逆,背后又有援軍,堅持一個時辰,便是必勝之勢!死戰!死戰!”
鮑信的胞弟鮑韜做先鋒,他在馬上蒙甲,左手握長槊,右手持馬韁,響應曹操對手下說:“這里是漢楚爭霸的古戰場,當年高祖在此與霸王鏖戰,誕生了多少名將,我等便是今日死在此處,也是與英雄同墓,了無遺憾!”
前排的騎士發出震天的吼聲,策騎向前從陣中沖出。他們的馬蹄踏起翻飛的泥土與塵埃,很快一層黃黑色的塵霧就從地上升起來了,但又因為空氣中濕氣的作用,他們又漸漸地黯淡下去,這個時候,沖鋒的騎兵漸漸地向中間收攏,形成了一個前窄后寬的錐形形狀,向前伸展。
于此同時,涼人的騎士也終于出陣,兩軍追逐時的蹄聲猶如鼓點,但此時東西兩邊的騎兵都沖在一起,地上的聲音就宛如打雷一般轟隆隆作響。唯一的區別是涼人的先鋒罩了鐵甲,沖鋒聲更為沉悶有力。
兩軍快速接近時間很短,雙方將士都沒有射箭,而是保持力氣,盡量將槊尖向前突刺,想借助戰馬交錯的巨大沖力,將對手置于死地。在這最后的空檔里,兩軍沒有人再高呼,在這種時刻,所有人都擁有了一種默契,那就是用最強硬的鐵刃才能做出最有力的回答。
終于,兩軍先鋒分別從東西兩個方向撞擊在了一起。
飛馳的戰馬很敏捷地穿插在地方的空隙中,很多人幾乎浩發無損地就從敵人的馬陣中沖了出來,但在他們身后,充滿了此起彼伏的脆響,那是槊桿碰撞和折斷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