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施績當初的壯志雄心相比,昨日之戰,吳軍的表現堪稱是災難級的,這無疑要徹底地打擊了陶基想要堅守番禺新城的信心。
而今天魏軍襲擊高要峽的消息,完全地成為了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陶基既然提出了遷都方案,那就意味著他已經是放棄了堅守的打算,現在就只差施績來表態了。
對于施績來說,這確實是有些打臉啊,可和生死存亡比起來,臉重要嗎?
沒有經過實戰的洗禮,施績也不清楚交州軍方面的戰斗力究竟如何,昨天打了這么一仗,算是讓他徹底明白了,理想是一回事,現實又是一回事,以交州兵戰五渣的實力,想要守住這個孤島,那真叫個困難啊!
所以昨天戰事結束之后,陶基提出了換防,施績想都沒怎么想就一口答應了下來,陶抗的人馬確實是難當大任的,如果讓他繼續來守北面的主陣地的話,新城的失守恐怕根本用不了幾天,所以這個急難險重的任務,也只有施績自己來承擔了。
可日子剛過了一天,就又發生了這樣的變故,戰場的形勢之變幻莫測,讓施績也是沒了頭腦,如果想要維護他的顏面,繼續地堅守不動,恐怕陶基那邊也不會答應了。
雖然說論官職施績和陶基一個左丞相一個右丞相,兩人是平起平坐,論私人關系兩個也是表兄弟,比較的親近,但如果兩人在遷都問題上不能取得一致意見的話,那么所有的一切恐怕都是浮云,甚至撕破臉的可能性也不是沒有。
自從施績到達交州之后,陶基對他倒是比較謙恭禮讓,相當的尊重,幾乎施績提出來的所有方案和建議,陶基都很少有反對的時候。
那怕是事關遷都這樣的頭等大事,起初陶基也是力主遷都到交趾的,只是在施績的勸說之下,才放棄了這個念頭,可見陶基對施績是如何的言聽計從。
不過尊重和遷就施績并不意味著陶基沒有自己的主見,隨著昨日一戰之后,陶基也是認清了形勢,對施績的這個方案產生了質疑,再加上今天魏軍突襲高要峽,讓陶基明白了如果全聽信施績的,很有可能會被他帶到溝里面。
所以這次陶基直接將自己的建議當著孫奉的面就說了出來,等于是將了施績一軍。
以陶基在交州的影響力,他的話可以說是一言九鼎的,如果陶基真心要遷都走的話,沒有任何人能阻擋得了他。
現在施績真如果繼續抱著的他的計劃不放的話,那很可能陶基就會和他分道揚鑣,如果陶基的人馬一撤,施績就算是再有通天的本事,也是不可能守住這個孤島的。
所以權衡了一下利弊之后,施績也自然是放棄了他的計劃,同意了陶基的遷都方案,也避免了吳國的分裂。
以現在吳國小朝廷的實力,完全是經不起任何的折騰的,施績和陶基精誠合作的話,還有些許的機會,但如果兩人決裂的話,那絕對是玩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