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次的遷都,可不會再帶這么多平民百姓走了,從番禺到交趾,至少也有兩三千里的路程,如此漫長的路途,帶上這么多的平民百姓,那簡直就是一個巨大的累贅,到時候,誰也休想走得脫。
所以陶基和施績商量了一下,決定放棄平民百姓,只帶軍隊走,這些平民百姓,就任由他們自生自滅去吧。
番禺新城所在地是在一座沙洲上,西去交趾的話,首先就必須要搭建出幾座浮橋來,當初為了保證與西面諸郡的聯系,陶基到是讓人保留了兩座浮橋的,如果魏軍從這個方向攻來的話,守橋的吳軍可以在第一時間將其拆除。
而現在要大撤軍了,這兩座浮橋倒是幫了吳軍不少的忙。
為了加快撤離的速度,陶基又讓人用竹板搭了兩座浮橋,吳軍連夜撤離,燈火不熄。
當然對外宣稱可不是遷都撤軍,而是聲稱調動兵馬去守高要峽的,這樣的軍事調度正常的情況下,是不會引起民眾的懷疑的。
施績和陶基原本也是商量著做好有序的撤退,他們最先安排的陶璜和陶浚率領的軍隊先出發,趕往的地點也是高要峽,他們必須首先要前往高要峽,來阻止魏軍的渡江,一旦被魏軍渡過郁水,后果可真就不堪設想了。
至于陶基、陶抗和施績的軍隊,則是陸續地進行撤退,當然主要的目的,也是為了防止魏軍渡江來追擊的,同時為了掩人耳目,讓交州這些百姓不會產生恐慌的情緒,給吳軍的大撤離帶來麻煩。
施績則主動地拖在后面進行斷后,他防守的北面陣地,也是魏軍的攻擊的主要方向,一旦魏軍發現吳軍的大撤離,肯定是會進行渡江追擊的,這個時候就需要施績堅守陣地,以阻止魏軍的攻擊。
但天下哪有不透風的墻,如果說僅僅只是陶璜和陶浚的兩支人馬趕往高要峽,不會引起交州百姓的懷疑,但接下來吳軍更大的規模的撤離,這些老百姓又不是眼瞎,又怎么可能看不到?
于是這些平民百姓直接就不干了,當初從番禺城遷出來,許多的百姓其實是不情愿離開的,但被吳軍所脅迫,不得不拋家棄業,渡江來到了所謂的番禺新城。
本來這里原本只是一個荒島,除了一些漁民會在這里歇腳之外,基本上沒有什么人居住,這一下子涌入了十幾萬人,立刻讓這里變得擁擠不堪。
一座城池的正常運轉,那是需要一些日積月累的,尤其是維持十余萬人的生計,那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目前番禺新城沒有其他的經濟來項,只能是依靠官府發放口糧度日。
而那些平民百姓也是整日無所事事,既無田地可以耕種,也無商鋪小買賣可做,而官府發放的口糧也是十分有限的,僅僅勉強可以糊口而已。
最讓百姓擔心,是這樣的日子,何時才是一個盡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