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看這個數目挺嚇人的,其實在這個廣種薄收的時代,幾萬畝地也只能養活幾千人而已。
有時候鐘會站在一望無際的屯田土地上瞭望之時,也會生出一種滄桑無力感來,為了養活這三萬人,得付出多大代價啊。
但開荒容易,種田卻不容易,如果關隴的局勢相當的緊張,魏軍隨時都可能會打過來,鐘會還得將主要的精力和兵力放在應對魏軍進攻的上面來,這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現在鐘會面臨的問題就是兵力不足,人手不足,無論是布防還是屯田,都顯得有些捉襟見肘,力不從心。
但如果說現在再給鐘會調三萬人過來,鐘會肯定會連連搖頭,以沓中現有的存糧,養活三萬人都夠嗆,再給鐘會一倍的兵馬(不帶糧草的那種),那豈不是要了鐘會的老命。
這似乎陷入到了一個死循環之中,沓中這邊缺兵少人,無論防御還是屯田,都嚴重的人手不足,但如果此時再調兵過來,卻又無法接受,來再多的人也養活不了。
這看似矛盾的背后,最核心的問題還是缺糧,種田是需要周期的,不是說今天種下了,明天就能收獲,屯田只能是長久之計,解決不了燃眉之急。
想要解決這個問題,還得循序漸進,慢慢推行有效的屯田方法,提高糧食產量才行。
但蜀軍能等,魏軍等得了嗎?關隴那邊的魏軍經過了三年的籌備,伐蜀時機已成,鄧艾是不會給鐘會慢慢研究和解決問題的機會的。
魏軍此次伐蜀,分為東西兩個集團軍群,東路由左軍團的三個營:越騎營、先登營和陷陣營組成,分別從褒斜道、儻駱道和子午道進軍,統一由鄧艾來指揮。
西路則是由左軍團的銳騎營和左衛營組成,分別從狄道和祁山道進軍,分別由副都督馬隆和副都督牽弘統率,分別進攻陰平郡和武都郡。
由于路程較遠,馬隆是各支兵馬中最先出發的,他從長安一路向西,抵達了隴西郡襄武,并和先期已經抵達隴西的隊伍相會合,接著便進軍牛頭山,準備向沓中發起進攻。
比起子午谷斜谷這些谷道來,狄道相對來說比較好走一些,畢竟這里的山勢雖然十分高峻,但峽谷可沒有子午谷斜谷那樣幽深,更沒有棧道這樣只能在山體上開鑿出來的道路,狄道基本上是沿著山谷蜿蜒而行的,總得來說還是可以通行的。
前些年姜維屢次北伐,就曾多次兵出狄道,鄧艾為了準備這次的伐蜀行動,也曾派人多次從狄道潛入到陰平去勘察地理,繪制了詳細的地圖,對陰平武都一帶的地形情況掌握得也比較詳盡。
現在銳騎營和左衛營司馬以上的軍官,基本上都是人手一份地圖,馬隆的指揮部內,還特制有地形沙盤,可以立體地展示陰平武都一帶的地形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