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后來司馬倫從沓中抽調走了兩萬人馬,但蜀國朝廷也只支付這部分人的糧餉,而沓中的三萬司馬軍,則成為了自給自足的優秀模范。
再往后,吳國陸抗降蜀,帶來了同樣不少的兵馬,這些兵力雖然對于蜀國來說是是比較急需的,但同樣的問題也是無法得到解決,反而雪上加霜,
永安那邊地勢完全是以崇山峻嶺為主,沒有可供軍隊屯田之用的耕地,所以那怕永安集結了再多的軍隊,也是無法進行自給自足的,所需要糧草,都必須要由蜀中各地來供應。
不過永安和漢中以及沓中比起來,有一個優越的條件,那就是水路,整個益州水系眾多,各條支流皆匯入江水,三國時人們是以流經成都的岷江為長江正源的,而后世公認的長江干流金沙江這個時候被稱之為瀘水,洛水、涪水、西漢水、宕渠水皆匯入長江,流向永安。
正因為永安有著這個得天獨厚的條件,所以糧草的運輸反倒不算是什么困難,水路運糧,方便快捷,更為關鍵的是糧草的損耗是最小的,這顯然是永安最為有利的條件了。
而遠在沓中的司馬軍這個時候倒更像是一個棄子一般,被丟在沓中沒人管沒人問,自生自滅。
不得已,鐘會也只能是奉司馬倫的命令行事,一邊做好屯田之事,一面還得認真備戰,準備對抗魏軍的入侵。
自從去年秋季以來,關隴那邊的局勢就一直相當的緊張,魏軍在山那邊秣馬厲兵,瞎子都能看得出來魏軍的意圖了,鐘會沒有理由不清楚魏軍想干什么。
雖然魏軍主力是集中于關中一帶的,在隴西并沒有部署太多的兵力,但鐘會清楚,這不并意味著魏軍就一定確定以及肯定會從漢中進攻蜀國。
兵法上講究的是實則虛之,虛則實之,如果魏軍刻意地不在隴西屯兵,那恰恰證明,隴西將會很有可能成為魏軍的一個主攻方向,如果沓中的軍隊毫無防備的話,那么等到魏軍攻到了眼皮子底下,可就什么都晚了。
所以鐘會在沓中一直采用積極防御的姿態,屯兵于各個險要關隘,又分五千兵馬給州泰,駐兵于武街,來守武都郡,與沓中形成犄角之勢。
武都北臨祁山道,想當年這可是諸葛亮北伐的最主要路徑,所以魏軍從祁山道進軍的可能性也是非常之大的,好在武街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只要州泰固守武街,武都郡便是安然無恙。
鐘會將最主要的防守精力還是放在沓中的,在沓中,可沒有什么斂兵聚谷的計劃,而且沓中本來也沒有什么城池,僅僅只是由于這里地勢比較平坦,水源便利,適合于屯田,所以姜維才將這里設為了北伐的一個前進基地。
出征時,就從沓中臨近的狄道進軍,攻打魏國的臨洮、襄武,撤退之后,則回到沓中,屯田休整,養精蓄銳,以等待再次出兵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