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弘率領左衛營從祁山道進入蜀境之后,一路之上的進展還是十分順利的,基本上沒有遇到什么抵抗。
當然這和牽弘所選擇的路徑有著直接的關系,蜀軍在陰平武都兩郡的防守,基本上集中在沓中和武街這兩個點上,其他的廣闊地帶,不是說沒無兵防守,只不過是一些零散的關卡,根本沒有多少的兵馬,對左衛營這一支隊伍構不成任何的威脅。
牽弘基本上是沿著陰平和武都兩個郡的界河白水向南挺進的,白水正好在陰平和武都的中間地帶,左衛營從這個區域穿過去,等于是鉆了蜀軍的一個空子,一路向南挺進,著實是比較輕松的。
不過牽弘的這次行動,也是承擔著巨大風險的,畢竟他們這次的行動,要深入到蜀國腹地數百里的地方,搶奪陰平橋頭,對沓中之敵實施戰略包圍。
但同樣的,魏軍深入敵后,也很容易遭到敵人的反包圍,牽弘所率的只有一萬五千人的左衛營,從兵力上來講,并不會有多大的優勢,如果蜀軍識破他們的意圖之后,派兵進行夾擊的話,魏軍的處境也是十分危險的。
按正常的戰法,左衛營從祁山道進入武都郡之后,首先要攻打的目標應當是武街,拿下武街之后,再徐圖向前推進,穩步進攻,這樣才是最為穩妥的進攻方式。
但鄧艾用兵,常以奇險而稱著,這次鄧艾開啟五路大軍伐蜀的模式,其實本身就是一次巨大的冒險行動,很容易被蜀軍給各個擊破。
尤其是牽弘所率的這一路人馬,需要直接插入到敵后去,任務更是十分危險,稍有不慎,就會陷入到蜀軍的重重包圍之中,沒有來得及包圍敵人,反倒是可能會被敵人包了餃子。
其實鄧艾在制定這個戰術的時候,還是經過了十分慎重的,雖然說鄧艾用兵常有奇險之招,但鄧艾往往也會權衡利弊得失,只有在把握性比較大的情況下,才會出兵的,否則鄧艾也不敢輕易地去無腦地冒險。
在尺寸的把握上,鄧艾也是比較精準的,所有冒險性的行動,他都要經過深思熟慮,反復地進行斟酌,將每一個細節都落實到位。
所以別看鄧艾用兵常常是行奇弄險,劍走偏鋒,但似乎成功的幾率還是蠻高的,幾乎沒有失手的時候,如今鄧艾能穩坐左軍都督的位置,成為魏軍三巨頭之一,絕不是憑著一兩次膽大冒險的行動就能實現的。
這次的伐蜀計劃,鄧艾是謀劃已久,并且數次征詢過曹亮的意見,最終才將這個五路大軍伐蜀的計劃給確定下來。
這個計劃當然是鄧艾根據蜀軍的防御體系而量身打造的,如果說姜維沒有實施斂兵聚谷的計劃,而是使用機動兵力隨時調動,那鄧艾肯定不會采用這種分兵而進的方式,而會采用集中兵力的戰術,以防止被蜀軍各個擊破。
姜維的斂兵聚谷計劃,等于是放棄了蜀軍的機動作戰能力,而加強了對要塞的防守,如此一來,鄧艾就可以選擇更為激進也更為高效的分兵而進的計劃,以達到戰果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