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軍的漢中防御體系和陰平武都的防御體系是兩個互不相通的獨立體系,而且兩者之間相隔的距離也比較遠,根本就做不到統一指揮,只能是各自為戰。
這樣也就給了魏軍一個各個擊破的機會,所以鄧艾在制定伐蜀計劃的時候,漢中這三路人馬則他統一來指揮,而馬隆和牽弘兩位副都督則負責進攻陰平和武都。
在雙方兵力的對比上,不包括守備軍的話,魏軍也和蜀軍也是基本上持平的,漢中蜀軍大約五萬人,鄧艾所率的三個營加上都督部直屬部隊,也正好是五萬人,沓中武街駐守著蜀軍三萬人,而銳騎營和左衛營加起來,正好也是三萬人。
曹亮治軍一直走得就是精兵路線,兵不在多而在精,長期以來,魏國的野戰部隊一直維持在三個軍團的規模,這相較以前魏國動輒四五十萬的中外軍編制,縮減了幾乎近一半的人數。
雖然人數上是減少了,但魏軍的戰斗力卻一直維持在一個強端的水準之上,而武器裝備也是最為先進的,所以乍一聽起來雙方兵力持平,魏軍做為進攻的一方,這仗還怎么打。
但實際上魏軍的戰力是要遠高于蜀軍的,就算做不到以一敵二,但至少也能做到打一倍半的蜀軍是沒有任何壓力的,可見鄧艾對牽弘和馬隆進攻陰平武都還是有十足把握的。
牽弘這次直**平橋頭的行動,也是鄧艾事先制定好的,武街的守軍只有五千人,守城的話是沒有問題的,但如果他們參與野戰,這點兵力還真不夠看的。
所以在鄧艾的計劃之中,這次西路兩軍的主要攻擊目標還是沓中的鐘會,牽弘進攻陰平橋頭,完全是直指鐘會的七寸要害,只要將鐘會困在陰平,以銳騎營和左衛營的戰斗力,將鐘會全殲也不是什么難事。
牽弘進入到蜀境之后,一直嚴格地遵循著鄧艾的計劃,穿過孔函谷,沿著白水一路南下,直逼陰平橋而去。
這次牽弘率左衛營進軍祁山道,也是帶著一支三千人左右的守備軍的,不過以守備軍的行軍速度,是完全跟不上左衛營的,于是牽弘將守備軍一路給留駐了下來,在白水沿岸的幾處要地扎營安寨。
牽弘的目的也是十分的明確,那就是要利用戰斗力不太強的守備軍給他充當后衛,保證糧道的暢通無阻。
一旦魏軍發起反擊,這些守備軍多少也能頂上一頂,盡管他們的戰斗力不敢恭維,但做為一支防御性的隊伍,打打防守戰也是沒有多大問題的。
至少也能給左衛營提供一些信息,支撐一下戰局,給左衛營撤退贏得一些時間。
想要避免踩坑,牽弘還是有所準備的,他在身后部署了不少的人馬,目的也是十分明確的,絕不能讓左衛營陷入到蜀軍的包圍圈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