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他身邊的親兵全部戰死了,再無一人護衛,傅僉手中的那口大刀也砍得卷刃了,但依然沒有放棄,依然厲喝著,向著魏軍沖了過去。
突圍已經成為了奢望,面對著人山人海的魏軍兵潮,那怕傅僉就是天生的神力,亦不可能殺出重圍,不過他此刻心中卻有一份執念,殺一個夠本,殺兩個賺一個,今天被他親手所斬的魏兵,已經不下十余人了,突圍無望的情況下,也只能是多拉幾個墊背的,黃泉路上,也可以笑傲橫行了。
文鴦看著傅僉如此驍勇悍不畏死,倒也生出一絲惺惺相惜之意,想當年他也是單槍匹馬地在司馬軍中廝殺過,眼前的這一幕似曾相識啊。
文鴦下令魏軍不得使用弓弩,否則的話,十個傅僉都會被射成刺猬,他命令魏軍騎兵將傅僉團團圍住,并且向他喊話,讓他下馬投降。
傅僉目光沉著堅毅,冷冷地道:“吾乃漢將,漢與賊誓不兩立,死則死耳,何饒舌也!我傅家絕沒有貪生怕死之人!”
傅僉的父親傅肜,當年就是為了掩護先主劉備撤退,戰死于猇亭的,當時他也是身陷重圍,吳將勸降,反倒被傅肜罵了個狗血淋頭,最后戰死疆場,盡忠盡義。
那時的傅僉尚在年幼,但他也為父親的忠義之舉而驕傲,傅肜的壯烈之舉,也深得蜀人的贊許,稱傅僉為忠烈之后,傅僉在這種環境之中長大,自然而然地對父親傅肜也是敬佩有加,時時以父親為楷模,立志要成為父親那樣頂天立地的男兒。
所以別人或許可降,但傅僉卻是絕不能降的,一旦他投降,污了的,不僅僅只是他一個人的清白名聲,而且足以讓九泉之下的傅肜為之蒙羞了,一世英名,毀于一旦。
當然傅僉也不是一個貪生怕死的人,如果他怕死的話,完全可以憑著和劉禪發小的關系,在朝中混個一官半職,清閑而優祿。
但傅僉沒有選擇在留在了朝中,反而是加入到了姜維北伐的行列之中,為興復漢室盡棉薄之力。
既是打仗,戰場之上刀箭無眼,那是隨時都有可能會丟掉性命的,而傅僉自從軍以來,身先士卒,沖鋒陷陣,是蜀將之中打仗最拼的將領之一,深得姜維的賞識和器重,如此敬業的將領,那個統帥會不喜歡?
傅僉既然踏上征程,那就早已經做好了為國捐軀的準備,只是這一次他很不甘心,因為自己識人的失誤,錯信了蔣舒,導致了陽平關的失守,讓他是追悔莫及。
就算是真得能突圍出去,他還有何顏面去見大將軍姜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