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恒生這一席話,讓無憂震驚不已,竟真有此事。難怪之前聽尾芒山下的村民說過,縣衙已經好幾年沒有縣令大人了,最大的官就是鮑家的女婿劉縣尉。
原來自十年前開始,岐陽縣衙每任縣令都不得善終,不管是否清廉都逃不脫宿命。
十年前的一任縣令卒于公堂之上,接下來的一任縣令突然瘋癲,再接下來的一任縣令自縊于明鏡高懸匾額之下。
更詭異的是,這三任縣令都在任職將滿一年的時候出事了。朝廷和州府也派人到此調查,均已排除了他殺的可能性。
此后七年,幾乎再無一人敢接任此地縣令之職。其實在六年前,還有一位新縣令偏不信邪,來此地上任。但是,半年之后就到了快崩潰的邊緣,不得已通過家族關系遷任他處了。
此后,岐陽縣衙被傳為仕途的墳墓。
岐陽縣成為雍州府政績的一大污點,連損多位縣令,嚴重影響了本州的聲譽。為了不再擴大這種不良影響,于是不再強迫官員到此任職。因而,此地縣令之職已經連續空缺了多年,連縣丞也沒有。縣尉成了此地實際的父母官。
不過,私底下,雍州府還是下了重賞。
有文書承諾,誰能在岐陽縣平穩擔任縣令三年,品秩升一級,也就是由七品升為六品。若出事,則算白死,只會當成病亡來向朝廷報備。
但無人請纓,于是標準降為兩年,最后再降為一年,還是無人嘗試。
雖說一年就能升一級,不可謂不迅速,但沒人愿意拿性命作賭注。雍州府曾經還想把岐陽縣的八品縣尉提拔為縣令,但劉縣尉也拒絕了。其實對劉縣尉來說,即使他不當縣令,他也是實際的岐陽縣一把手。
最近,雍州府負責本州士子選拔的大中正轉變了思路,他希望一些出身寒微的新晉士子能接任此職。
新晉士子一般不可能起步就授予七品縣令一職,少說也得幾年,甚至多年也混不到這個品級。這種誘惑對一些新晉士子來說,是有一些吸引力的。特別是出身寒微之士,雖躋身仕途,但有人窮其一生也無法晉升為七品縣令。
本朝雖說已經有科舉納士這種入仕新途徑,但是九品中正制還是主流。
在這種制度下,朝廷有一位一品大中正,掌管天下士子的前程。
各州至少有一位二品大中正,負責本州士子的前程,也會分設多位四品中正同知。每位中正同知統管多個縣,而各縣一般會有一位七品中正。
其實這些負責士子選拔的中正官員,大都是兼職的。比如朝廷大中正,多由統管各部的中書令兼領,中書令也就是宰相。
各州的大中正,則多由該州主官兼任,并任命他的幕僚或屬官為中正同知。很多州的大世家家主也被授予中正同知一職,可見大世家的影響力有多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