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昂發生的事情,并未讓路易十四感到驚訝。
他不止一次地對自己的大臣,將領與孩子們說,要時時刻刻設身處地——不單是為了別人考慮,也是為了自己。我們都知道,有時候,那些被刺殺、被背叛,被流放的君王,或是顯赫一時的大人物,都會迷惑于自己為何會遭到這樣的待遇,但作為旁觀者,我們就能看的很清楚——人心總是最難揣測,并且極盡貪婪的。
像是這次事故中的胡格諾派教徒,讓天主教徒來看,路易十四秉承其祖父亨利四世對新教教徒的寬容,不但容許他們繼續保持自己原先的信仰,也不在稅賦與前程上為難他們,至于將四座城市的胡格諾派教徒遷移到奧爾良邊境城區的行為,也完全是對于先前這些新教教徒行悖逆之事的些許小懲大誡。
但對那些依然牢牢地記得圣巴托洛繆大屠殺的胡格諾派教徒來說,亨利四世是宗教叛徒(亨利四世原先是胡格諾派教徒,后因繼承了法國王位而改信天主教),他的兒子,孫子不但是叛徒的后代,他們對胡格諾派教徒的忌憚與限制——就像是獄卒看待罪犯,讓胡格諾派教徒抱怨不休,但說到底,這也是因為后者從來沒有停止過在宗教問題上采取激進手段的原因。
但凡一個人憎惡另一個人,無論那個人做了什么,他都能挑揀出罪過來,更別說,路易十三忽視與漠視那些胡格諾派教徒,路易十四雖然也允許他們從軍,做商人或是底層官員,卻也要求他們舉家遷移到聚居區去。
對在路易十四親政后出生的胡格諾派教徒,國王的這項命令雖然讓他們有所損失,但不是不能接受——國王沒有剝奪任何人的財產與家眷,給他們提供住房、職位與一些特許狀(商用),允許他們繼續按照原先的族群或是領里關系住在一起,讓他們得以在搬遷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后依然可以保持原先的生活水準與習慣。
孩子們可以去國王開辦的學校上學,年輕人可以在國王的政府與軍隊里尋求機會,他們的教士一樣可以在教堂里為胡格諾派教徒服務,大部分人在度過了一段不安惶恐的日子后,也慢慢地適應了新聚居地的生活——但將抵抗的情緒從始保持至終,并且愈演愈烈的,對這樁事情充滿了不滿與憤怒的人有嗎?
有的。
胡格諾派中不乏頑固派與守舊派,或是純潔派,他們要么是因為在那場大屠殺以及之后路易十三,黎塞留主教等人對胡格諾派教徒的“剿滅”中積累了對波旁家族的深刻仇恨,要么就是擔心天主教徒與胡格諾派教徒之間的矛盾緩和會影響到他們現有的威嚴與權力,要么就是為了他們的信仰不受玷污——在天主教徒與新教教徒中,有時候無信者、偽信者和異教徒,還不如異端來得可惡且不可饒恕呢。
科里尼副隊長無疑就是以上三種人中的一個,不過在萊昂事件之前,他偽裝得很好,或者說,他也不是純粹的偽裝,在作戰的時候他很勇猛,對待士兵與同僚也很友好,只能說,他的信仰顯然在國家與民眾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