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太后的葬禮如何盛大就不必說了。
在錢財上,有一整個富足的國家來支持;在品行上,雖然她是一個外國公主,但法國人眾口一詞地贊美這位女士確實貞潔仁慈;在情感上,她固然有所不足,但這種不足不是因為她的本心——作為這個時代的女性,她已經做得很好了;除去凡爾賽宮,平民們甚至深為愛戴王太后,一是因為她為法蘭西生養了兩位杰出的人才,尤其是路易十四,二是因為王太后在路易的支持下,極其熱衷于慈善活動——在三十年前,一說到要做善事,女士們就會往教堂去,王太后也總是在彌撒與朝圣中一擲千金,但在這三十年里,這種行為幾乎已經看不到了,貴女們更喜歡建造善堂、救濟院與孤兒院。
路易的大臣柯爾貝爾出身寒微,對底層官員玩兒的把戲再清楚也沒有,也知道那些看似孤苦的貧民具有的道德底線有多么的地——低到幾乎沒有,更懂得那些隱藏于黑暗中,比魔鬼更可怕的罪犯是如何地擅長見縫插針——如果再如以往那樣隨心所欲地設立項目,混亂無序地撥款,只看表面與關系安插管理人員,結果大概就和某位著名的作家所描寫的慈善機構差不離。
簡而言之,就是弱肉強食的戰場,胡作非為的泥沼,還有就牟利搏名的劇院,以及滋養毒蟲與畜生的巢穴。
鑒于以上原因,柯爾貝爾小心地將自己最得力的助手派給了那些以王太后為首的貴女們,確保數以萬計的里弗爾不至于流向會讓國王陛下勃然大怒的地方去,譬如某人的腰包,這些錢款對于教會來說可能算不得什么,他們單做一次彌撒就動輒上千里弗爾,還不算祝禱費、特施費、布告費、布道費等等額外的費用,另外如果要請別處的圣像,教士和主教,都是需要加錢的。
但當初路易十三買下現在的凡爾賽——哪怕只是一處貧瘠的沙地,117法畝也不是個小數字了,也只用了一萬里弗爾。
巴黎-凡爾賽,這兩座如同明珠般相互輝映的城市,周圍還是有很多無用地,尤其是無法用來種植的沼澤與砂礫地的,這些地方要買下來價格非常便宜,而為了興建凡爾賽宮,這里還聚集了大量的工匠,以至于形成了一座利摩日小鎮,小鎮上的木匠與泥水匠很樂意為王太后與窮人干活,說句不好聽的,像他們這種職業,養家活口沒問題,但一旦受了傷,還只救濟院可去。
只是這些人也沒想到他們以為只是一份外快的活兒會讓他們干了十來年,今后可能還要干下去。
主要是因為柯爾貝爾的官員們在盡心盡力地調查了有關于救濟院的情況后,發現這些場所不能再如之前那樣將男人、女人、老人、孩子都關在一起,像是對待牲畜那樣。
他們的報告可謂觸目驚心。在善人們的想象中,救濟院里總都是一些貧苦但有道德的人聚集在了一起,雖然他們給出的捐助可能不是那么多,但如果勤勞的年輕人愿意努力干活,年老的人與孩子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就總是能過下去,甚至積攢點錢離開救濟院的。
事實上并非如此,真正的救濟院就是一個臭氣熏天的垃圾堆。在這里,有道德良知的人總是死的最快——新來的人一來就會被管理員以及周圍的人盤剝一空,徹底的一空,連塊遮羞布都不會給你留下,女人不可避免地成為公用的器皿,年輕男性有時候也不能例外,年老的人會成為羞辱與毆打的對象——純粹為了取樂,至于孩子們——他們是三者的集中,也是最底層的玩偶,因為他們體力比不上成人,腦子又比不過老人,他們終日干活,遭受侮辱,有老鴇大模大樣地走進來挑選將來的謀財工具,也有工廠主與作坊主來以一個低廉的價格購買奴隸,又或是竊賊與強盜的頭目來招募新血與替罪羊——但這還算是一條出路,更多的孩子無聲無息地消失在了無門無窗的房間里,不留一點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