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不見得想要英格蘭的王位吧。”約克公爵說,然后無賴般地張開了雙手:“如果是那樣,我還是留在巴士底算了。”
這里要首先簡單地說說英法千年以來的糾葛。
在十一世紀中葉,諾曼底公爵在得到教皇的支持后,向當時的英格蘭國王哈羅德發起了進攻,并且獲得了勝利,在獲勝后,他毋庸置疑地成為了這片大陸新的國王,但與此同時,他也沒有放棄在法蘭西的領地,所以當時——英國國王是法國的諸侯,這一令人匪夷所思的定論是存在的。
從諾曼底公爵這里傳承下來的王位經過三代后因為絕嗣而傳給了最后一位英格蘭國王的外孫安茹伯爵,也就是那位喜歡在帽檐上插上金雀花的風流國王亨利二世,金雀花王朝由此開啟——亨利二世統治著法國的安茹伯國、諾曼底公國、阿基坦公國、英格蘭、蘇格蘭、北愛爾蘭。
1328年是法國國王查理四世去世,他沒有直接的繼承人,就和現在的西班牙一樣,作為查理四世的妹妹,英格蘭女王伊莎貝拉,希望讓她的兒子愛德華三世成為查理四世的繼承人。但查理四世雖然沒有兒子,卻又一個侄兒,也就是腓力六世,就和路易十四所說的那樣,對于國王們來說,口舌之爭毫無意義,能夠決定王位歸屬的只有戰爭。
這就是著名的“百年戰爭”。
期間的反復我們在這里就不多說,唯一能夠確定的是,在路易十三與查理一世的時候,他們依然會不服輸地宣稱自己同時是英國與法國的國王……
約克公爵孜孜以求的不就是英國的王位嗎?如果到頭來反給別人做了嫁衣,他倒不如在巴士底獄養老算了。
路易搖搖頭,他可沒這種奢望,雖然百年戰爭過去不久,但到了最后,無論是英國國王,還是法國國王,都心知肚明,他們能夠用戰爭博取的成果就只有這些了——英國與法國都取得過絕對的優勢,但就像是兩只同樣強壯的野獸,即便鮮血淋漓,皮肉翻卷,他們也沒辦法把對方吞到肚子里。
而在路易十四這里,能夠將敦刻爾克奪回,也已經是他的極限——英國可不是佛蘭德爾或是荷蘭,它立國已久,根基牢固,人們有獨立的傳統、習俗與語言,也有屬于自己的文化與思想,尤其是在亨利八世改革教會之后,英國人的信仰已經從天主教會徹底地分裂了出去。
除非路易十四突然發了瘋,他是不會企圖染指這么一個棘手的獵物的。
“我不要英格蘭,蘇格蘭或是愛爾蘭。”路易說。
約克公爵眨著眼睛。
“我讓你成為國王,作為回報,我想要英國在阿美利加的那部分殖民地。”路易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