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科里諾羅馬DOP干酪(PeoRanoDOP,羅馬硬質羊奶酪)是現存的最古老的奶酪之一,發源于古羅馬時期的拉提姆。它是羅馬軍隊每日定量口糧的組成部分之一。現在每年出產的佩科里諾羅馬干酪超過六千七百萬磅,大多是由撒丁島生產的。
和歐洲其他地區的人們比起來,意大利人更喜愛在烹飪中使用各種蔬菜,而此傾向一直為人所詬玻科斯坦佐?費利奇(CostanzoFelici)于1569年完成一篇以可食用的植物為主題的專論——《關于成為人們食物的沙拉和植物》(De?insataepiantequalunquemodovengonopercibodel?ho),他在書中提到:“居住在阿爾卑斯山脈另一側的人們認為沙拉是貪婪的意大利人的專屬食物。正是意大利人搶奪了那些以綠葉青草為食的低等動物的糧食。”盡管如此,自馬蒂諾起,所有偉大的烹飪書籍作者都記錄了以蔬菜和香草為主的菜譜,比如用卷心菜、茴香、南瓜、生菜、蠶豆、豌豆、墨角蘭(marjoram)、薄荷或歐芹制作的湯、派和油炸餡餅(fritter)。
吉亞科摩?卡斯特爾維特羅(GiacoCastelvetro)是一位意大利人,因為他的新教徒身份流亡到了英國。他于1614年著成了一本關于“意大利人食用的根莖類蔬菜、綠葉蔬菜和水果”的書籍,該書直到他去世后才得以出版。在書中,他聲稱“意大利人食用的蔬菜和水果多于肉類”,同時給出了如下理由:
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可愛的意大利對肉食的著迷程度遠遠低于法國和這片島嶼(英國)。因為我們意大利人必須花費很大的力氣去尋找新的食物以養活在如此小的一片土地上居住的眾多人口。還有一個因素,與前面提到的那個原因一樣具有不可抗力,那就是意大利一年的九個月都處于高溫之中,使我們變得厭倦吃肉。
文藝復興晚期最受人們歡迎的蔬菜是洋薊。雖然馬蒂諾和普拉蒂納的書中沒有提到洋薊,它卻出現在梅西斯布戈和斯嘎皮的著作中。科斯坦佐?費利奇在上文曾提及的那篇專論中寫道:“它們是草叢刺間生長的果實,到現在已廣為人知。人們對它們的狂熱一直不減,所以現在大家對它們都很熟悉。在那些偉人之中,它們是有口皆碑的蔬菜。”這些偉人們吃洋薊的方式包括生吃,也會“用烤架或爐火烤食,或者與味道濃郁醇厚的肉湯一起燉煮后”食用。保羅?扎克基亞(PaoloZacchia)在他1636年的著作《四旬期的美食》(FoodforLent)中寫道:“煮食的洋薊宜于吞咽;烤制的洋薊宜于消化吸收;與松露一起烹調的洋薊(按廚師們的介紹,是指經野薄荷、少量剁碎的大蒜、胡椒、油和鹽調味的做法)可以喚醒人們的味覺。”
馬蒂諾和普拉蒂納的烹飪書中都有很多純素食的菜譜,這在當時確實是一種顯著的進步。在中世紀,人們認為只有窮人才吃蔬菜,而且大多是煮成湯來食用。而在文藝復興時期,為了保持健康,人們開始提倡吃蔬菜——據說,蔬菜可以使用餐者的胃從消化肉食的重負中解放出來,以便保持他們心智的自由。意大利的烹飪書籍作者們顛覆了自中世紀以來富人吃肉、窮人吃菜的古老成見,因此在烹飪史上開辟了一片全新的天地。
顯然,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最為重要的一種素食是意大利面。有些種類的意大利面自古羅馬時期起就已經存在了,比如gana,就是現在的寬面條(sagna)。在中世紀,廚師們嘗試著以不同的方法烹飪不同形狀的意大利面,這種類似的嘗試一直持續到了文藝復興時期。古羅馬人是將意大利面烤熟食用,而文藝復興的廚師們用水、牛奶或者肉湯將現和的生面團煮熟。他們還使用經干燥處理的意大利面,這樣更便于保存。也正是脫水干燥這一工序使得意大利面從一種手工制作的食品變成了商業產品。生產商品化的意大利面的中心城市主要是西西里、利古里亞(Liguria)和熱那亞;而不少早期的烹飪書籍中提到意大利面都是說“熱那亞的”。關于通心粉(mai,脫水的意大利面的通稱)的詳述請參見第三章。
馬蒂諾是第一個提出如何制作和烹飪細面條(vermicelli,也叫“小爬蟲”)的廚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