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如上方法揉好面團,然后用手指做出像小爬蟲一樣的細條;將它們置于陽光下曬干,這樣可以保存兩三年。烹飪時,先用肉湯或者濃郁優質的雞湯將細面條煮半小時,裝盤后配上磨碎的奶酪和香料。如果是在禁肉日,就用加糖的杏仁乳或者山羊奶來烹煮。不過因為奶的烹煮時間沒有細面條長,所以可以像煮米飯那樣先用水煮細面條然后再用奶煮。烹飪寬面條、特里亞面(tria)、佛蒙蒂尼面(formentini)的方法也是如此。除了用奶液烹飪的之外,所有的意大利面菜肴上桌時都需呈現出藏紅花般的金黃色。
值得注意的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廚師們煮意大利面的時間都很長,因為似乎他們還沒有aldente(指煮熟的面的口感“彈牙”,有嚼勁)的概念。直到十七世紀,廚師們才建議在煮意大利面的過程中,可以在水沸騰時倒入冷水,通過這種暫時性中止煮制的方法,使煮出來的面條帶有堅韌的口感。當時廚師們在烹飪中使用意大利面的方式跟現在截然不同,比如斯嘎皮建議“將煮熟的家鴨配以通心粉,就是古羅馬風味的菜肴”,以及“將肥鵝煮熟填餡,澆上小開口包(annolini)”。當然,這些都是只會在當時的宴會上出現的佳肴,其中,意大利面或者作為配菜出現,或者就只是主菜的一個部分。而對農民來說,配以黃油、奶酪、糖和肉桂皮的,或者是澆上香辣醬汁的意大利面就是他們一餐中的主菜,同時也是一份典型的素食。
斯嘎皮的倫巴第風味米飯
斯嘎皮的倫巴第風味米飯
先燉閹雞肉、鵝肉和塞爾維萊特肉腸(cervelte,豬肉腸)的高湯,用此高湯將去殼的米煮熟。用陶質、銀質或錫質的碟子盛好煮熟的米飯,并且撒上奶酪、糖和肉桂皮。再鋪上一層新鮮的“布提洛”(butiro)奶酪片、鴨胸肉片和鵝肉片,以及切成大片的塞爾維萊特肉腸。再在其上撒上一層奶酪、糖和肉桂皮,形成三層。最上面需鋪上一層潤澤的剛融化的“布提洛”奶酪。
文藝復興時期人們的食品儲藏柜
食鹽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廚房必需品,而且相對較為昂貴。常用的鹽有兩種,一種是餐桌上使用的精鹽,另一種是適用于烹飪或者腌制魚和肉的粗鹽。意大利的絕大多數食鹽都來自伊比沙島(Ibiza)的礦山,此外北歐的食鹽也由此處供應。關于鹽的重要性,普拉蒂納如此寫道:“餐桌上不可缺鹽,否則所有的食物都會淡而無味;這就如同我們將一個沒有品位而又令人乏味的人稱作傻瓜一樣,因為他的品性之中缺乏精華之處。”一個有趣的現象很值得我們注意,那就是馬蒂諾和普拉蒂納的菜譜中很少提到鹽。雖然當時人們在煮意大利面時可能將鹽加入了煮面用的肉湯之中,但是很顯然,兩位大師都認為應當等菜肴上桌后再由用餐者自行加鹽。
說到意大利面,美食史學家克里弗德?萊特(Cliffht)提到:“有足夠多的證據表明,通心粉在十四世紀就廣為人知了……通心粉早期的歷史大都和西西里密切相關。雖然我們無法確定西西里是否為通心粉的誕生地,但是我們知道在那里作為特權階級的貴族們和猶太族裔都食用通心粉。”有一點可以明確的是,食用意大利面的風潮是從西西里擴展到整個亞平寧半島的。另一位美食史學家奧迪爾?雷東(OdileRedon)補充說:“我們一直認為使意大利面廣受歡迎的是馬可波羅,但是現在我們不得不懷疑這個大家鐘愛的傳說,因為我們在馬可波羅出生以前的文獻資料中發現了關于maci(現代意大利語中的maccheroni)的記錄。”在中世紀,佛羅倫薩還有一個意大利面制作者的行會,叫做寬面制造者同業會(Lasagnai)。第三章將對意大利面做更詳細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