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于荷蘭本土的切割,原本按照路易十四與查理二世的多佛密約,七個省中有三個省是屬于查理二世的,但因為查理二世想要讓威廉三世,他的侄兒繼承烏得勒支,當然,如果可能,他希望烏得勒支不包括在他的三個省里,路易十四當然不會同意,英國海軍的外厲內荏已經在第三次英荷戰爭中表露無疑,而查理二世模仿路易十四創建的軍隊還在籌備之中,倫敦一片血雨腥風,約克公爵對自己的兄長深惡痛絕,他的兒子還是個嬰兒,現在的英國沒有多少可能與法國開戰。
查理二世想要烏得勒支,弗里斯蘭和格羅寧根,但這兩個地區,往上是丹麥,往右是神圣羅馬帝國,雖然這里屬于明斯特與科隆大主教,他們暫時還是路易的盟友,但能夠被路易收買,就能被查理二世收買——在荷蘭之后,成為英國敵人的就是法蘭西了,路易一點也不想測試他與查理二世之間的感情有多么深厚——所以他是絕對不會將這兩個地區交給查理二世的。
另外,丹麥國王弗雷德里克四世一直就對瑞典奪去了斯坎地維納亞地區耿耿于懷,所以在這場戰役中,他不但站在法國的對面,也是卡爾十一世的敵人,只是丹麥想要擊敗瑞典,瑞典又何嘗不是——丹麥國王同時也是挪威的主人,而只要看地圖,就知道挪威就像是鑲嵌在瑞典國土上的一條帶子。
鑒于卡爾十一世與路易十四的聯盟可能要持續到十幾年后——如果伊麗莎白公主順利嫁入瑞典王室,并且為卡爾十一世生下繼承人,那么路易十四一旦占有南北荷蘭,格羅寧根與弗里斯蘭,就可以與瑞典形成兩面夾攻之勢;另外,如將澤蘭,烏得勒支交給查理二世與威廉三世,那么路易十四又能以佛蘭德爾地區與格羅寧根,弗里斯蘭對英屬荷蘭形成包圍——這樣的結果英國人當然是堅決不同意的,別說原先的三個省一下子縮減到了一個(他們堅持烏得勒支是屬于威廉三世的),于是再三交涉與討價還價之后,愛德華.海德提出,他們可以放棄對亞美里加的新約克的所有權,來換取弗里斯蘭與格羅寧根,很明顯,路易能夠想到的事情,英國人應能想到。
于是在回報了國王之后,回到談判桌前的法國人給出了一個查理二世難以拒絕的條件——路易十四接受英國對新約克的放棄,但他還是不愿意放棄原先的計劃,只是他可以退讓一步,讓出南荷蘭。
這是在場的所有人都沒能想到的,因為要說荷蘭最富庶的地方,還是南荷蘭而不是北荷蘭,單單鹿特丹與海牙,荷蘭三大港口的兩座都在南荷蘭——這點就足以讓囊中羞澀的查理二世遲疑不決了。
于是,英格蘭擁有南荷蘭,烏得勒支與澤蘭,正好占據了荷蘭的下半部分,法蘭西占據了北荷蘭,格羅寧根與弗里斯蘭,至于上艾瑟爾,被科隆與明斯特的大主教分別領取,僅余海爾德蘭,則經過了一場微妙的爭奪——利奧波德一世的使臣當然不愿意無功而返,而且能夠插入法屬荷蘭之中的話(海爾德蘭正處在格羅寧根與佛蘭德爾地區之間),法蘭西即便占據了荷蘭的兩個半個省,依然要時刻防備身后的刀子,而就如之前描述過的,查理二世也樂見路易十四失去對荷蘭的控制,英國使臣在其中推波助瀾,最后海爾德蘭也可以說是被迫割讓給了哈布斯堡——但不是奧地利的利奧波德一世,而是西班牙的卡洛斯二世,當然,理由是西班牙用佛蘭德爾地區交換了這個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