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了解大明律法,第一次了解明光帝下的某些政策是為了什么,第一次明白過來,不是明光帝不會天下老百姓著想,而是某些官員仗著天高皇帝員,“上瞞下欺”,蒙蔽視聽,哄騙了他們這些底層老百姓。
讀不懂邸報,想要糊弄了事的底層官員“”
靠
這還怎么唬弄
要不然,不讓大明日報在本地發行
不好意思,明光帝早就下令,大明日報必須全國發行,任何人不得阻攔。
還有就是,他能擋得了一時,能夠擋得了一世
只要有商人流動,那么必然會帶來外面的信息,何況這大明日報還是明光帝親自下令,全國發行的東西,那商人即使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也會帶著到處跑。
他們精著呢,碰到不講理的地方官,直接翻報紙,指著哪一條哪一句,直接告訴對方,這是朝廷說的
你要敢不遵守,老子就上告朝廷,讓你吃不了兜著走。
當然了,地頭蛇這種東西,肯定是會存在的。
陽光,總有照不到的地方。
可是,不管怎么說,大明日報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不公平、不公正的事情。
同時,也讓某些骨頭比較硬的底層老百姓擁有了抵抗的武器。
所以,在很多人眼里,大明日報相當于另一個版本的邸報,應該是高大上的,不容侵犯的。可現在,大明日報竟然要做廣告了
“好像是崇親進了一趟宮,這道旨意就好了下來,要不然”
“行,我們去見崇親王。”
戶部、翰林院官員拜訪了崇親王府。
李文崇早有準備,拿出了一套官說詞。不過說詞不重要,重要的是李文崇的態度,讓他們意識到了一件事情廣告勢必可行,因為這是明光帝的意思。
又沒觸碰到自己的利益,誰會犯著沒事跟明光帝做對
雖然有點小波折,但這事很快就定了下來,兩部官員按照歷來規矩,制定章程,沒幾天就遞到了明光帝那里。
雖然大明王朝對天下書籍印刷有一定的管理制度,分為官刻、家刻以及坊刻三大體系,但管理書籍印刷的部分一直沒有單獨分開,而是放在了翰林院,有昭文館、史館、集賢館三大館,以及秘閣、龍圖、天章等館閣,挺復雜的。
姚大人負責大明日報以后,就被暫時放在了天章閣。
天章閣和龍圖閣一起,本來就有皇帝顧問、參與論議或校訂圖書的職責。姚大爺手里的多收大明日報更是翰林院很多官員爭搶的肥差,只可惜當初提出搞這個的是姚家,別人想要搶姚大爺的“總編”之位也難。
因此,其他人頂多做個副手,或者其他職責,分一瓢羹。
或許他們身上有諸多缺點,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他們文化水平不低,也特別會看上面的臉色,只要姚大爺制定出“標準”,他們二話不說,就把大明日報給搞好了。
相較于其他賺不了什么錢的報紙和書籍,大明報紙顯然是個香餑餑。
即使大明日報目前的收入還比不上金陵日報,但因為大明日報體量極大,需要的人極多,即使兩文錢一份的報紙也讓皇家報社賺到了不少錢。
現在,大明日報要搞廣告了,眼紅的人就更多了。
因此,在制定廣告章程時,也有人跟明光帝上言,想要把主編換成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