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岡露出這十幾分鐘里最認真的表情,娓娓道來。
“熟悉人工智能領域的都知道,人工智能分為兩種,一種是自上而下型,一種是自下而上型。”
自上而下型,是指在現存的計算機結構上用單純的提問應答程序慢慢積累知識和經驗,通過學習最終接近真正的知性。
大眾所熟知的人工智能都是這種,比如桐老爺和亞絲娜的女兒結衣,比如托尼的大管家賈維斯,比如三次元吊打所有圍棋選手的阿爾法狗。
不管他們有多像人類,本質上都是是‘聽到A就回答B’這樣的程序的集合體,各種外在表現,情緒表露也是基于環境數據采集和對人類的模仿。
自下而上型卻不同,那是先有知性,再積累經驗,也就是人類的模式。
其定義為,用人工電子裝置再現人類的大腦——一千億個腦細胞連結而成的生體器官的結構,成為真正的電子人!
這個規模太過龐大,人類如今的科技根本無法不可能從零開始構建這種規模的工程,所以在走出思考實驗領域之前便被放棄——直到STL的出現。
靈魂翻譯機,顧名思義,翻譯靈魂的機器,科學上的定義便是指大腦。
通過這臺機器,人腦電子化解讀成為可能,雖然依舊無法從零開始構建,卻可以將現成的人腦復制下來,制作出“人造搖光”,勉強算是實現了自下而上型人工智能。
第一批復制的靈魂是包括比嘉健和菊岡誠二郎在內的十人,但是復制成功后,他們發現了一個問題。
復制的定義是和原型一模一樣的個體,包括記憶、認知、精神等等一切在內,完全一樣的個體。
在這種狀態下,突然有人跑過來說你是復制體,你能接受?
而且復制的只是精神,沒有配套的**,沒有眼睛,沒有耳朵,沒有鼻子,看不見,聽不見,摸不著,一片漆黑寂靜,誰能受得了?
比嘉健說著,還親自為桐人演示了一下,復制體靈魂的崩潰。據他說,復制體靈魂平均能支撐的時間只有三分鐘。
除此之外,復制體靈魂似乎也沒有本體那么強韌,原因不明,甚至有點怪力亂神的意思。
不過菊岡和比嘉健沒有放棄,成年人不行,他們又把目標瞄準了孩子,準確的說是剛出生的嬰兒,對這個世界一無所知,完全是一張白紙。
不會受到記憶、認知乃至感官的影響,最為穩定的存在。
六本分部便是為此而設立的,因為離產科醫院很近,方便就近采取數據。
可能是怕桐人反感,菊岡還再三強調了有征求新生兒父母的同意,簽署具有法律效力的同意書并支付有豐厚的謝禮,當然機密事件是不可能透露的,這才讓桐人的表情稍有好轉。
精神這種東西不存在遺傳因子上的差異,就像是各種電腦通用的CPU核心。
由此產生的克隆人倫理問題也會變得很淡,經過分析和消除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差異后,比嘉健得到了被稱為空白的人造靈魂——“精神原型”。
而這正是自下而上型人工智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