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也只是基礎。
一無所知的“精神原型”還稱不上智能,要想真正成為高適應性人工智能還需要進行學習和經驗積累,就像人類要上學。
但“精神原型”不比現實人類,沒有健全的社會體系和教育環境。而人類的特殊性,注定了不能像自上而下型人工智能那樣單純地進行數據累加。
好在,此時的人類已經掌握了構建虛擬世界的技術,而且是無門檻,無專利,隨便大家使用——這是茅場晶彥死前托付給桐人和亞絲娜的最后的遺產,被兩人命名為“TheSeed”。
魯路修的虛擬練兵方案,史塔克未來風靡全球的游戲產業也都是以此為基礎。
菊岡之所以放著好好地二等陸校不干,偽裝成總務省的科長,其實就是盯上虛擬世界本身,為“精神原型”的成長創造出最完美的環境。
這個成品就是“UnderWorld”。
考慮到現實社會的復雜性難以再現,UnderWorld特地把世界架構成中世紀農村。
為了模擬最真實的環境,UnderWorld的精細度遠非其他游戲可比,兩者之間的差距相當于《最終幻想7》重置版和最初版的畫面差。
而且培養最初帶“精神原型”的也不是游戲里的AI,而是由人類親自進去,長時間潛行去當真正的父母。
直到孩子們長大,不同人家之間的孩子出現戀愛、結婚之類的狀況,才抽身而退,讓他們自由發展,孕育下一代,即投入新的精神原型。
靠著千倍于現實的時間流速,桐人登入的時候,距離最初已經過去三百年,最終才有了大屏幕上呈現出的風貌。
但過大的時間比同樣帶來一個壞處——外部人員很難精細把控里面的變化。稍不留神,里面幾個月甚至一年就過去了。
等他們發現問題的時候,問題已經變得相當嚴重,而且都不知道該如何解決。
是的,UnderWorld里的人工智能出了問題。
嚴格來說不是問題,是沒有按照菊岡和比嘉健預想的方向發展。
UnderWorld里的人類異常守規矩,從不違反“禁忌目錄”。
里面沒有盜竊,沒有紛爭,和平美麗,路面上連垃圾都看不到。
但是,這在現實社會中是不可能的,斗爭、自私等等都是人類的劣根性。哪會像UnderWorld里,說不殺人,就真的不殺人。
為了試驗這種堅守能到什么程度,菊岡和比嘉健還特地設計了一個試驗。
選出一個孤立的山村,讓田里的農作物和家畜的七成死亡。在這個狀況下村中的居民絕對不可能全部越冬。
為了讓村子整體延續,只能舍棄一部分居民,將食物傾斜分配,而這違背禁忌目錄。
放在現實里,哪管什么禁忌目錄,為了活下去什么事干不出來。
但是,試驗的結果是……他們選擇了將僅有的收獲分配給從老人到幼兒的所有村民。不管結果會如何悲慘。
烏托邦——這是桐人聽完后的第一反應。
這簡直是很多人心目中人類社會最理想的狀態,既然如此,菊岡又為什么不滿意呢?
答案隨即揭曉。
開發人工智能只是過程,而非最終結果。
他要的最終結果是能夠代替人類參加戰爭的戰爭用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