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整個十一區的局勢都開始改變。
富士特區經濟下行,布里塔尼亞人人心浮動。
富士特區之外,因為貴族的遷移經濟上行,但也帶來了更多的壓迫與剝削,日本人人心不穩。
很快,富士特區變成了一個圍城——里面的(布里塔尼亞)人想出去,外面的(日本)人想進來。
更糟糕的是,圍城里外其實沒有想象得美好。
十一區原先的格局就是富士地區為布里塔尼亞勢力中心,越往外控制力越弱,越不穩。十一區的旅游部門也不止一次劃定安全區,希望本國國民和各國游客不要輕易涉險——畢竟是搶奪來的領土,不是每個人都愿意當亡國奴的。
所以出去和進來,都會伴隨著更大的風險,混亂也就因此發生。
其中就有兩個典型的案例。
表現形式非常統一,跟說好似的——某布里塔尼亞貴族在外被人暴打。
只是地點有所不同。
一個在特區里,一個在特區外。
原因都是貴族高人一等的風氣。
貴族離開特區本就是為了繼續高人一等,對于日本人當然是高高在上,動輒打罵。
但因為不像特區內部擁有那么強的掌控力,外部的日本人也沒有特區內那么唯唯諾諾,更有血性,逼得急了,熱血上涌,那就抽你丫的沒商量。
在特區內部的貴族,其實已經漸漸接受尤菲米婭的政策,覺得這種方式也不錯。
然而,貴族的風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哪怕明面上注意,有些地方還是會不自覺地流露出來。
這份表露遇到原本就住在特區內的日本人也就算了,有對比,容易知足。
可剛才已經說了,特區吸引了很多特區外的日本人進來,這些人剛來,正處于比較敏感的階段,棱角也沒有像原住民那樣被磨平。
一個沒忍住,也動手了。
雖然這只是個案,不是普遍現象,甚至沒有布日親善的案例多,但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雙方的矛盾一下子就激化了。
日本人認為布里塔尼亞人掛羊頭賣狗肉,只會作秀,毫無誠意。
布里塔尼亞人認為日本人得寸進尺,都是王八蛋,還是繼續當賤民。
尤菲好不容易營造出來的一點努力,全部做了無用功。
更加糟糕的是,好不容易彈壓下去的反對派也開始趁機興風作浪。
一邊在本國內部營造輿論,另一邊在十一區小動作不斷,繼續激化矛盾。
外部比較簡答,不用做太多事情,一邊繼續欺壓日本人,找脾氣最暴的日本人鬧事,把局面搞亂就行。
內部要麻煩一點,不能硬來,只能暗中用錢收買或是鼓動那些沒腦子,容易激動的蠢蛋搞游行,搞對立,甚至搞獨立。
經過一段時間的執政,大家也都看出來的,特區草創之初,尤菲米婭對于日本人的容忍度還是比較高的,多半不會上來就鎮壓。
等事情鬧大,鬧到不可收拾,再想鎮壓就難了,一旦演變成流血沖突,那么尤菲米婭這段時間的努力將全部白費。
此時,距離特區設立剛好過去一個月零一天,12月12日,又一個很有意思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