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父特意放過了那個滿口厥詞的老者。
“為何獨獨放過我?”
“因為我想讓你自裁。”
“哼,想多了吧。”
“你說,你把為非作歹稱為行俠仗義,對吧。請問,行俠仗義的標準是什么呢?”
“那自然是有不平事就要管。”
“那是誰準許你殺人的!”
“這還要誰準許?笑話!”
師父像是說教,又像是逼問。
“你可知道為什么朝廷少管江湖中事?想你這樣,也只是空活了一把年紀,不會知道的,我來告訴你。”
師父說,是因為江湖中人,大致分為俠、盜、魔、鬼四類。俠指的就是我們平常理解的那種仗劍而行,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盜是江洋大盜,不是小賊。魔指的是因為一己私欲,而大肆傷害他人的。鬼,是游離于尋常人生活,又不全在江湖的,并不好直接定性,如鬼魅一般的人。
能夠被廣泛稱之為俠的人,自然是不會受到管轄、干涉的。盜的話,官軍也不是閑著的,大規模圍剿之下,還能存活的,要么是規模過大的,要么是草草茍活的。魔……魔的話,太過招搖,肯定會引來“俠”,官軍占了人多,不過論起單人的手段,肯定是不如俠的。鬼的生活,兼容平凡人與江湖人,平常也不會做太多逾矩的事情。
我原以為我們是俠,誰知道我們其實是鬼。
而這個老者所征服、帶領的這二百多人,現在類似于盜,放任不管的話,就會成為魔。因為他們只憑自己的好惡去判斷過失,說是頗有俠行,其實過于主觀。就比如說他們所殺的販夫走卒,只是因為他們自己行當的規矩不被這些人接受,發生口角,進而械斗,最終全部殺盡。
若是俠的話,真看到了一些需要被摒棄的規矩,或者其他的沉疴爛疾,第一反應會是從根源解決問題,召集懂得其中門道的人再訂新規,而不是把一些同樣深受其害的人當作首惡。
其實這已經符合了成為魔的第一個條件。
師父之前被稱為魔頭。我看見的也是殺人不眨眼,同時我也看見了與平常人秋毫無犯,甚至是對他們還頗多關懷。這也是為什么我從一開始的時候,就會死心塌地跟著師父的原因。光明磊落,恩怨分明。如果還有濟世的胸懷,那師父肯定就是俠了。
無論怎么說吧,行俠仗義與仗勢欺人很多時候就在某一個具體行為上是差不多的。差別如果在于心跡的話,也無從判斷。能夠判斷的,只有此時后續的影響。就比如民眾的稱贊,實際上對于民眾生活的改善之類的。
那些販夫走卒當中,未必全是好人,要說全是壞人,也不太可能。只要是人,又怎么會有單純的善人,或者是單純的惡人呢?無非是善惡同體,大多數的人是善良的,有時候不那么直觀,一般在大是大非面前,才會有比較透徹的展現。而惡意被道德、律法之類的所壓制。世人皆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惡意總是不會時常出現。出現的時候,一般也是一些無傷大雅的惡作劇罷了。
師父說的話高深許多,我能理解下來的,也就是這樣了。那老者年歲比師父還大上許多,見知閱歷也一定只多不少,想必師父后來說的謁語也會理解得更透徹。
死相出現,遍布臉上,這老者盤膝而坐,立時氣絕而死。
“師父,剛才您顯露的,是不是第五重境界‘未名’?是怎么做到的啊,四十年的功力這么快就恢復了?”
我當然想不明白這種事,這才多少天,張果跟著我學了這些天,也就只能在第一重境界和第二重境界之間游走,是因為經驗不夠,內力也不夠深。師父原來功力盡失,就算從頭練起會比旁人快得多,也不至于這么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