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雞和酒到了,老道士直接上手,抱著雞就開始啃。我就坐在床上等他吃,這個吃相還不如慢行。
吃完之后,這道士咂咂嘴,往我這兒走。我以為他要動手,就擺出了攻擊的架勢。他看都沒看我一眼,拉起床幔就擦手、擦嘴。
“你好歹也是高手,做事怎么如此無禮。”
我就不是一個講究禮儀的人,說這話純粹是為了惡心他。
“高手也是人啊,你說,手有臟,嘴上又都是油,這樣就符合禮數了嗎?”
“你還真是無賴。”
“謝謝啊謝謝,好久沒有人這么認同我了。”
“你有病吧。”
“是啊,我有三個病,一個比一個神奇,所以我師父給我起的法號叫三奇子。”
“三奇子!”
“你認識我啊。”
三奇子是早先師父編造的一個名字,沒想到還真有這么一個人,還是姬延的死對頭。
“不認識。”
“我就說嘛,你要是知道的話,就不會這么拘謹了,來來來,就當自己家,放松一點。”
“這本來就是我家,你才是不速之客!”
“什么叫不速之客啊,我不是給了拜帖了嘛。”
“好了,我不想多說了。”
“別不說啊,你得問我,為什么要收你為徒啊。”
“不問。”
“既然你問了,我就告訴你。”
“我沒問。”
“這么急啊,那我告訴你。”
“嗯……”
“有人說話了嗎?沒有人啊,那我說了啊。”
三奇子還真是……不知道該怎么說了。
據三奇子說,他必須收我為徒的原因是,不能讓我走向邪道。至于這個想法的來源,來自于他的師父,姬延曾經的好兄弟。我問那是誰,叫什么名字,他就是不肯說。
姬姓傳承悠久,考據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可這個姬延,離我們并不是那么遙遠。我們熟知的春秋和戰國時期,是姬延的親身經歷。
秦國和楚國的爭雄,在他的見證之下,長平之戰,也是姬延的記憶。不知道沒關系,有一個詞,來源于姬延,那就是“債臺高筑”。
債臺高筑,講的是姬延向富戶借錢,充作軍餉,準備集合六國的軍力,一起伐秦。然而,到了約定的地方“伊闕”,也就是豫州的洛陽附近的地方,發現只有楚國和燕國派了一些兵,其他四國根本毫無動向。
幾萬人可以說是大軍了,只不過比起大秦的幾十萬雄士,毫無勝算就是了。他們在伊闕等了三個月,還是沒有人來。不得已,只能作罷。
回城的時候,借錢給他的富戶肯定是要來討債的。姬延登基的時候,周朝已經虛弱得不堪一擊了,哪有錢還給人家。被逼無奈之下,姬延只能在宮后被后人成為“逃責臺”的地方躲避。逃責臺,又稱逃債臺。這才有了債臺高筑,這么一個成語。
想來,姬延也是一個苦命的人。
那老道的師父,已經也是在歷史當中出現過的人了。只是,那個人得到仙人垂青,羽化成仙了,在離開之前,收下了老道作為弟子,讓他照看姬延的念頭,不讓他為禍蒼生。
就這一點來說,老道的師父,一定跟姬延說得一樣,是身邊極親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