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責人的工作態度很認真,還是拿來了一張簽收單,陸川在上面簽下了名字后,才離開。
…………
現代火星。
陸川返回到這里時,時間才過一個小時。
走到生產線的電力輸入區域,陸川將大量電池釋放出來,然后通過組合,將它們串連起來,形成了一個巨大的電池組。
這一些電池采用了標準化,可以方便更換使用等等,非常的方便。
超過十萬顆電池,組裝到了這里,形成了一個如同超大型正方體一樣的物體,極為的壯觀。
串連起來的電池組,儲存著的電力,足夠讓這一條龐大的生產線日夜不停地運轉一個月的時間。
陸川將電源連接上,隨著啟動,生產線上的一個個指示燈亮了起來。
自動地,生產線進入到了自檢狀態。
自檢,又是花了一個多小時,才終于是完畢。從指示燈顯示來看,一切都正常,陸川的組裝沒有問題。
在控制終端處,陸川將U盤插入,然后將智能管理程序導入到這一條生產線中,使它形成了一個整體。
“火星。”
智能管理程序的導入,形成的智能便被陸川命名為火星。
“火星收到。”智能第一時間做出了回應。
陸川笑了起來,到了這一步,整條生產線可以說是組裝完畢了。擁有著智能程序的生產線,完全不需要陸川操心,只需要下達指令即可。
之前灌輸關于智能程序的知識,讓陸川在這一方面的能力很強,編寫這一種智能程序信手拈來。
“再次進行自檢。”陸川發出了第一個指令,之前的開機自檢,陸川還是不放心。
火星立即執行,生產線又是運作起來。
數分鐘后,幾處需要調整的位置,形成了AR光影,呈現在陸川的面前,并給出了解決的方案。
陸川在調試后,達到了最完美的狀態。
“準備制造第一個機器人。”
陸川發出了指令,火星執行,可是第一個機器人,需要陸川自己動手,畢竟原料的投入等等,目前只能是由陸川來辦。
將合金原材料碼整齊放進到了傳送帶,材料直接傳送到了機床中心,自動化之下,將材料進行了固定,然后根據機器人數據,機床中心運作起來,對這一些材料進行加工,形成了機器人所需要到的零件。
機床中心由十組加工機床組成,可以同時對十組材料進行加工。
這一種加工速度很快,三個小時,數百個大小的零件便被加工出來,然后傳送到了下一個加工中心。
在這里,這一些零件又會細化進行加工。
陸川將大量的數據線,還有電子產品,各類芯片放進到了加工中心處,由里面的加工臂接收后,在這一些零件傳送到達時,一些電子元件也已經組裝好了。
如同流水線一樣,生產線的每一個節點,都代表著一項工藝。
到了這一步,不需要陸川再做什么,全程只需要看著一只機器人是怎么誕生的即可。
零件運送,最后統一到了組裝車間。